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热点报道 正文

星巴克“中杯”实为“最小杯型”?文字游戏惹怒网民

发布时间:2016-11-17 14:12:40 来源: 中青在线 作者:高晨

  那个要在故宫开咖啡店的星巴克又火了。近日,一篇名为《致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公开信:什么时候才不觉得中杯顾客无知或愚蠢?》的文章在微博和朋友圈中走红。

  文章作者林国童,连续六年在星巴克咖啡杭州双城国际店购买中杯咖啡时,被点单的服务员要求确认:“你确定是中杯吗”、“中杯是我们最小的杯型哦”之后,服务员又开始推荐“有一个8折购买蛋糕的机会”。林国童忍不住吐槽,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向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喊话:什么时候才不觉得中杯顾客无知或愚蠢?许多现实中遭受此类情况的网民,因此产生了共鸣。有不少消费者特意赶到星巴克的门店里,点一杯中杯咖啡,就是为了看看店员的反应。

  该文章发表后,在微博上持续引发讨论,一度占据微博热点热搜榜第二的位置,截至2016年11月16日20时05分,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监测到相关舆情数据共计7108条,其中新闻425篇,APP新闻115篇,论坛及博客399条,纸媒22篇,微博原文1862条、微博点击量高达240万、微博转发3750条,其它241条。

   针对该事件,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了899条网民评论发现,绝大数网友表示感同身受,买咖啡时经常被店员询问点中杯还是大杯,认为商家在玩文字游戏。

  @天生幻想狂:第一次进星巴克的尴尬你们都懂,这小杯变中杯的把戏让消费者用脸红为之买单。

  @壹壹壹:不是很能理解星巴克为什么管小杯叫中杯。每次点中杯都要被问很多遍。

  @说说说说说说说说谎:谁让星巴克就只有中杯大杯超大杯,已经吐槽很久这个命名了。

  @兔子_阿拉蕾:如果担心你们的"中杯"被消费者错误理解,倒不如直接改成更中国本土的叫法:小、中、大杯。而不是中、大、超大。部分网友认为商家过度的推销方式都给顾客造成了不便,并不利于用户体验。

  @Kim小范:虽然我每次都买超大,但是还是会推荐你蛋糕。

  @Y-powerfan:我只想要安静的喝杯咖啡,点咖啡还要推荐卡。

  也有不少网民为店员叫屈,认为发表此文章不过是在小题大做,店员“热情”的询问不过是在避免之后可能发生的尴尬,更是避免浪费资源。

  @晓可愛5549315710:一个善意的提醒就要发这么大的火,那每天岂不是很累,难道她们愿意每一笔单都要像顾客做善意的提醒,这只是出于对工作的认真,对顾客的负责,排队的时候真的会有人看着大杯说要中杯的,结果去拿饮品的时候跟店员不乐意要求重新做成大杯的,这无形是种对店员的不尊重,浪费资源。

  @青峰的说:不懂,菜单板上写的很清楚,但还是有顾客问,为了避免有的人想要大杯却拿到最小杯,多问几句有什么问题?而且促销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不过是上级要求,就上升到人格尊严问题。那么简单的事情非要搞的好像都不明白?多问几句难道员工不是给自己添麻烦?

   难道星巴克店员真的分不清中杯和大杯吗?全球连锁的咖啡企业真的不能融合中国本土的认知习惯?不少网民认为并非如此,其实都是利益在作怪。

  据大河网刊登的《买了六年中杯被问六年“你确定吗”?消费者吐槽星巴克》一文中,星巴克店员介绍,他们门店每天客人在300名左右,推荐成功的比例约为10%,也就是30名客人增加消费额。按每个客人都增加最少的升杯消费3元计,一个门店一天销售额增加90元。星巴克公开信息称,2015年在中国的门店超过2000家,以此推算,光这一项一年能增加营业收入6570万元。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星巴克大陆店此番“文字游戏”显然增加了利润。顾客不仅仅在星巴克遇到了营销“陷阱”,在其他领域中,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有“星巴克”式的遭遇。销售往往钻法律的空子,放大其购物需求,提高销售利润。而这种行为不是毫无代价的,消费者的不满正是其中之一,恰逢此时,有典型事件可供消费者“错位宣泄”,这也是一杯小小的咖啡能引发巨量讨论的原因所在。

  那么,消费者除了不满,难道毫无反制办法?其实不然。随着越来越多的连锁性咖啡店的出现,以及个体咖啡店的平均水平提升。在这场游戏营销中,星巴克由一开始的主导地位,慢慢的在竞争浪潮中优势不再明显。星巴克的“高档次光环”也逐渐消失,毕竟星巴克只是一家咖啡店。在搜狐媒体刊登的《星巴克惹了什么事?遭50万网友围观,连大咖们都转发了!》一文中潘迪唏认为,像星巴克这样的知名跨国公司,代表一种小资、时尚、优雅的元素,如果一直用这样很简单、很初级的销售技巧,尽管在当下能获得更高的销售业绩,但从长远来看,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是不利的,对顾客,特别是忠实度很高的老顾客,再沿用一成不变的、机械的销售手段,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失去对品牌的喜爱。

  简言之,在这场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中,星巴克赢得了利润,失去了口碑。在不少网友看来,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毕竟最终,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标签:星巴克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