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案例库 > 舆情报告 正文

舆情观察:常看望父母可获“奖孝金” 探视率暴涨为钱还是为孝?

发布时间:2016-12-06 09:03:32 来源: 人民网 作者:李晓璇

  在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多年来,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领域的热点议题。之前“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争议尚未平息,如今,苏州一家护理院又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制度。

  据扬子晚报12月4日报道,为激励子女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这家位于苏州的护理院于近日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超过20次获100元,超过10次获50元。“奖孝金”可在缴纳老人的护理费用时抵用。

  图:近日,该护理院举办首批“奖孝金”发放仪式,总计227名子女获得共3万多元“奖孝金”

  自从“奖孝金”管理制度推出后,该护理院的子女探视率有了显著增长。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护理院综合办主任尹宗胤通过媒体表示,子女的看望给老人带来的精神慰藉,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不能给予的,当初制定这项制度就是考虑为老人做些事。尹宗胤称,该护理院接下来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项管理制度进行内容丰富,让更多有孝心的子女能够得到激励。

  来源:微舆情

  12月5日,随着各大媒体的转发扩散与网民的持续关注、热议,新浪微博相关话题“养老院探望父母奖钱”登上热门话题榜TOP30,阅读量达3284.5万,讨论量逾1.3万。据微舆情数据,事件核心词“奖孝金”的热度也于当日8时达到42.41的峰值。

  针对苏州护理院推出的“奖孝金”制度,舆论场鲜明地分化出两个阵营:

  在新浪微博@新京报发起的投票中,56.7%的网友选择了“支持,奖励不是目的,提醒意义比钱重要”,为新制度点赞,将探视率的暴涨归因于新制度对子女孝心的唤醒。

  澎湃网友@Snape Klaus:不知道为什么要恶意解读,去看望老人30次200块,钱多么?就算坐公交车30次也得花120块吧!我觉得护理院在金额上拿捏得挺好,刚好够基本交通费,却能够有效唤醒大多人的孝敬父母的心。

  微博网友@我係愛偷懒小姐:这个奖励对能够送去养老院的家庭来讲,九牛一毛,谁会为了这个抵扣天天跑呢?理所应当的孝顺却要别人用金钱来督促和提醒,当事人估计想想也挺自责的,反正效果不错,父母是最终受益者,赞!

  微博网友@野生微波炉:评论里说为了钱的我真是猜不透你啊,换位思考你缺这200块钱抵用券?肯定看到这制度后反思了自己平时确实关心不够才做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当局者迷,旁人一提醒才会醒悟。

  39.8%的网友选择了“不支持,孝敬父母本就是子女的基本义务”,对部分子女可能为“奖孝金”探视父母表示担忧。

  澎湃网友@KathyC:在孝当先作为传统美德的中国,却需要用钱来提醒现代的年轻人关爱老人,值得反思。

  微博网友@朱晓鑫1985:为了省钱而尽孝,实在不敢苟同!敬老院的方法欠妥,治标不治本,让尽孝流于形式。

  微博网友@夏末秋初风渐凉:心寒。看望自己的老人还需要激励机制?这是父母,不是路边的乞讨者。探望不是施舍,而是像呼吸一样理所当然的事情。

  媒体观点同样角度不一。

  12月5日凌晨,红网评论:护理院设“奖孝金”无可争议

  护理院设“奖孝金”无关金钱,只是善意的提醒。

  有人质疑,此举将子女看望父母的应尽责任,用金钱衡量,不仅俗气,而且拉低了孝道价值。其实,我们更应看到护理院这一做法的实际价值:此举无论如何,都让老人有了更多与子女相聚的机会,这一做法切切实实地让他们得到了更多关怀。

  同日,以新京报《“奖孝金”强迫尽孝是越界行为》为代表的评论则对这一做法提出质疑。

  没有人不肯定“奖孝金”的善意,但也不能把看望老人次数暴涨当作“奖孝金”的功效。“奖孝金”可以坚持发放,但是这种建立在金钱刺激下的提醒显然不会有持续力。

  奖孝金这一设计,其问题最大的地方还不是金钱刺激,而是子女探望记录的公示制度。可以理解,这种公示可以给子女们造成某种道德压力,迫使他们去尽孝。可是问题正在于此,一家社会机构凭什么可以强迫民众来行孝,公权机构尚且只能倡导,社会机构这一做法更是明显的越界行为。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年轻一代的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种种社情使得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一个迫切难题。

  如今,养老设施的建设与养老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老有所养”的实现,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的护理行业给闲暇紧缺的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却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陪伴,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常常给这一代人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2013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多地更出台规划,鼓励用人单位给予员工“孝老假”,也有企业实行“孝顺金”制度。与这次苏州护理院的“奖孝金”一样,这些制度每经推出,都面临着“道德绑架”的质疑。

  在这次“奖孝金”事件中,我们看到,最高200元的“奖孝金”只是数千元护理费的零头,但自从护理院公布“奖孝金”制度以来,子女探望父母的次数明显增多。尽管面临着部分网友“为钱尽孝”的争议,但“奖孝金”的确对子女的精神尽孝起到了一定的提醒作用。

  诚然,如新京报评论所言,要使藏在心里的孝顺化作温馨的行动,“奖孝金”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奖孝金”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但我们或许可以把“奖孝金”的出现与舆论场中过半网友的积极评论看作一个信号。面对老龄化的时代浪潮,除了要改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更重要的是拿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做出更多有良好初衷的尝试,唤起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让“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共识,提醒、激励年轻一代更多地在精神上关怀父母,不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频频出现。

标签:奖金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