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舆情智库 正文

数据公开如何防范舆情风险

发布时间:2017-02-21 11:21:07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陈丽

  近年来,相关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时常引发舆论质疑。对外进行数据公开,应该如何避免负面舆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陈丽对此作出相关解答。

  各类数据公报关系国家政策、关乎百姓生活,网民对这类话题深入分析、积极表达的意愿日趋强烈。近年来,网民重点关注的的数据公报领域有GDP、三公消费、收费公路、税收、人口等方面,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统计有时被曲解、误读,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被动境地。新媒体时代,数据公开如何防范舆情风险值得探讨。

  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公开,应该做到事前预防与事后监测“双传动”,整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事前吹风,了解公众关注点。重大统计数据发布前,宣传部门可以做一些“投石问路”式的宣传,如投票活动“哪些数据统计是你关心的”,解读“XX数据是如何统计的”等。一方面,在数据统计方面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短时间内预测该类话题可能引发的舆论热度、哪些群体在关注、媒体及网民的关注点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真正了解公众想知道什么,为接下来的数据公开做准备。

  2.互通有无,让信息对称流通。一个系统内对外公布的数据一般由业务部门统计核算而成,如果仅由宣传部门来回应舆论质疑,这就容易导致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回应盲区。这就要求宣传部门与业务部门要做好衔接。一方面,宣传部门可以将事先的调查结果,即了解到的公众关注焦点转达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可以照此审视即将发布的数据公告是否还有漏洞或经不起推敲之处;另一方面,宣传部门也可以从业务部门获取更专业的解读,针对可能遇到的风险点,双方共同制定回应预案,对舆论最关心的问题作出权威、准确、一致的回答。

  3.把握尺度,传导准确的信息。数据公告如何准确地传递给公众,防止数据“打架”,损伤发布方的公信力,这个尺度拿捏比较困难。2016年10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了2015年全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这个数据显著低于此前卫生计生委统计的1.6左右。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以来,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54至1.64之间波动。数据“打架”引发大量舆论对卫生计生委以及相关机构的质疑。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平衡专业词汇和通俗易懂之间的尺度。比如,在发布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统计数据的时候,我们既要尊重使用专业名词的表述,又要避免因晦涩难懂导致的争议和质疑。

  4.监测高频词,做好风险预判。数据公告发布后,可以对媒体报道标题进行监测,高频词可以作为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关注度越高说明潜在的风险越高。通过分析发现,数据公告因部分数据来源不透明引发的质疑最多,因专业名词或者不易于普通人理解的表述引发的质疑次之,因此有必要做好相关信息公开的预案。如果是持续性发布的数据公告,还可以梳理历年舆论关注公告的重点、了解舆论习惯接受的表述以及可能引发舆论质疑的数据。

  5.找准点位,做好回应、公开。以收费公路数据公告为例,近几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显示,高速公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汽车数量大幅度增加,收费额度明显提升的趋势下,收不抵支、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的状况引发舆论声讨,这些使收费公路行业的公信力再次遭遇挑战。相关宣传部门作出“并非夸大收费公路亏损”“公报与审计数据一致”等回应仍不被公众接受,归根结底是没能找准回应点位。针对百姓质疑的核心问题“为什么高速连年亏损”,需要被明确告知的是用通用的统计方法和产生这一数据的依据(高速公路运营情况)。

标签:数据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