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正文

浙江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试点 人与自然,这样友好共生

发布时间:2024-05-22 08:19:11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李筱盼 朱智翔 任依依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昆明大会开始,全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加快脚步。3年来,浙江在生物多样性友好方面先行探索。

  近日,磐安县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完成为期3年的建设并获评估通过。此前,宁波龙观乡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已相继发布有关地方标准、技术规范。今年,浙江又布局杭州上城友好城区、海盐澉浦友好乡镇、开化高田坑友好乡村、绍兴友好企业、温州三垟友好湿地等生物多样性友好试点,将友好理念植入截然不同的社会场景。

  “友好”,不是杜绝利用生物资源,也不只是保护多样生物,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动模式。从生态、农林等部门的专业工作,逐步进入城乡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主流视野,3年探索,浙江生物多样性友好工作试出了哪些经验?

  友好保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走进温州三垟湿地,河网密布、水系发达,138条溪流把陆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161个岛屿。

  在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心”提升生物多样性,当地着手打造“小微生态矩阵”。“我们采用地形改造、水系恢复、生物恢复等技术,构建浅塘、洼地和生物沟,丰富小微湿地形态。”温州生态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在面积稍大的湿地塘基底,工作人员设置少量倒木和块石,为鱼类、水生昆虫等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像这样的小微湿地试点,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

  在水下世界,“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鱼虾贝类—微生物”模式构建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让水体重获自净能力。“前期以水养草,后期以草养水”,目前,水下森林试点段河道水体最大透明度达到1.4米,整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水标准,部分指标已达到Ⅱ类水标准。

  从湿地到森林,四明山东麓的宁波龙观乡也从“小微”入手,打造“鸳鸯湖”“萤星海”“蛙部落”“中华水韭池”等小微基地20余处。如今,野生鸳鸯数量从2020年的50只增加到2023年的300多只;100余种植物被移植到宁波植物园专项保护;300多个人工鸟巢和本杰士堆在森林里随处可见……

  “友好保护,就是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避免人为过度干预。”省环科院首席专家刘瑜说。

  拉长时空轴,掌握区域内物种的本底基数和变迁趋势,才能为友好保护提供评估指导。

  在磐安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一个覆盖全域的监测网络已经建成。一片六角莲、一朵七子花、一株华顶杜鹃,都能在重点数据库中领到“号码牌”,大数据将为它们的成长环境和规律做分析预判。而在温州三垟湿地,综合性智慧系统为鸟类、鱼类拍摄制作图谱,通过数据积累,可以掌握鸟类出没的时空和种类的变化趋势,进而准确地发现更多近危及濒危鸟类。

  友好利用

  找到可持续的出入口

  生物资源是可更新资源,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能反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期投入,还能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在森林覆盖率达86%的宁波龙观乡,“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系列产业。比如“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当地集聚建设白芍种植示范基地、省一级中蜂养育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0%。“生物多样性+全域旅游”,2023年度当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200余次,吸引游客150万人次,全域旅游总产值6700万元。

  除了传统的农文旅,龙观乡还多方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绿色金融方面,当地申请全国首单200万元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签署全市首项300万元GEP生态贷投放协议。碳汇交易方面,编制《龙观乡林业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经第三方核算,预计未来20年CCER碳汇量交易累计净收益将达1445万元。

  中药材是磐安传统支柱型产业,近3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当地下功夫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新增1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还完成了大盘山野生中药材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

  可不可持续,有着天壤之别。“各地可以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研学体验、生态康养等项目。”省环科院高级工程师汤博强调,“但最终仍要回归自然价值保护和自然资本增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本身,也蕴藏着产业机遇。随着体验地、博物馆等建设,对生物资源保护设备的需求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磐安正在扶持培育这样一家企业——浙江优尼家装饰科技有限公司,里面形态各异的鸟屋、昆虫屋琳琅满目。“新型鸟屋为鸟类提供巢居空间、帮助鸟类育雏和躲避天敌,喂鸟器为越冬鸟类供给食物、提升鸟类生存能力。”企业负责人陈威说,企业还开发了森林动物拟态栖息环境、农林昆虫诱捕、天敌防护等领域产品,受到海内外市场欢迎。

  友好参与

  融入社会公众生活

  不用化学除草剂,如何管理茶园的杂草?答案是像森林一样分层来看:“恶草”需要人工拔除,“碍草”只需对冠部进行矮化,而“益草”还需滋养补种。

  “我们分析了茶园的生态链条,通过分而治之,使用的人工减少了,反而取得了很好的管控效果,园区里的鸟类、昆虫也变多了。”绍兴御茶村茶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志荣说。

  作为绍兴市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试点之一,御茶村在日常生产中融入了友好理念,将有益植物与茶树间种、混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和土壤翻动,维护本土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最近,御茶村在茶园举办第六届抹茶马拉松,吸引了600多人参与。刘志荣笑着说:“‘茶’这个字,就是要实现‘人在草木中’。”

  创设一个共生环境、坚持一种友好态度、编写一门特色课程、开发一套体验项目,这是磐安县安文小学打造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学校试点。通过改造提升生物多样性“童·彩”特色体验地、布设AI智慧鸟巢,校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前来筑巢安家,为孩子们营建体验和参与的场景。磐安还建成公园、社区、景区等10个友好单元,将友好理念植入各种公共区域、触达更多人群。

  “生物多样性是公共产品,这一属性决定了它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全民共识。”汤博说,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就是要把生物多样性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基层单位与公众参与之外,主流化还提倡将生物多样性提升到更高维度,纳入各领域发展战略等。当前,多个友好试点已经把探索经验凝练成工作机制、标准规范,并制定指标体系、行动计划。磐安、龙观等先行试点的做法还登上了COP15的国际舞台,在海内外交流中不断总结提升。这些制度保障汇集了多方参与的合力,为生物多样性友好试点放大声量。

  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上,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保护处副处长、野生动物摄影师赵锷分享了“身兼二职”的初衷:“生物不会说话,需要我们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爱好者为它们发声。”


标签:生物;多样性;生态编辑:张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