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正文

《黄雀》《我的后半生》接连在央视热播 浙产好剧,何以“有戏”

发布时间:2025-04-04 09:58:4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沈听雨

  浙江在线4月4日讯(记者 沈听雨)2025年春天,浙产剧开了个好头。从《黄雀》到《我的后半生》,接连两部浙产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叫好又叫座。

  聚焦反扒题材的《黄雀》,以铁路站台为故事原点,通过呈现在晃动车厢和人来人往车站里警与贼的明暗交锋,勾勒出真实的人生百态。酷云数据显示,该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收视率最高达2.43,全网触达观众超2.4亿,在各平台引发关注和热议。接档该剧的《我的后半生》定位都市家庭轻喜剧,将镜头聚焦中老年群体,探讨三代人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碰撞,刚开播收视率就达2.8。

  浙产剧依靠什么“密码”,频频受到央视的青睐?怎样打响浙产好剧的品牌?透过这两部剧,记者探寻背后的答案。

  尝新尝鲜的勇气

  近年来,在微短剧等影响下,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在改变,也倒逼影视创作范式的转型。变化之中,国产剧需要“新”思路吸引观众。这种“新”,是挑选剧集选题时新的眼光,也是剧本创作中新的角度。

  这些新尝试,在两部浙产剧中都能看到——《黄雀》在刑侦类题材中以独特的反扒故事为切口;《我的后半生》直面老年人情感需求,填补了国产剧市场在该类型上的空白。

  “观众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在《黄雀》编剧王小枪看来,写任何一个题材,都要局部创新,尽可能给大家提供没有见过的叙事角度。

  《黄雀》是王小枪写的第一部公安题材原创剧本。他告诉记者:“一方面,当时大多数刑侦剧集会往大案上靠,为了避开这一‘拥挤赛道’,想从小角度来写,反扒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另一方面,写作时尝试了多线索、多时空、多视角的交叠穿插结构,希望让每个故事、每段关系都有繁杂的生活细节,让人物关系就像蜘蛛网一样,不同的人之间都能有所呼应。”

  这样的尝试很大胆,也带来争议。《黄雀》刚开播就有观众表示:“前几集信息量过大,人物出现太多加上多时空交叉,有时候很难反应过来。”王小枪注意到这些反馈,也在剧集播完后进行复盘,他说:“多线交叉叙事的好处在于能给剧集丰厚的发展土壤,但也对剧组摄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好在《黄雀》剧组进行了很好的呈现,观众也随着剧集持续播出给予好评:“抽丝剥茧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的后半生》制片人黄澜则表示,2018年读了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觉得老年人情感需求这个主题很新奇也很时髦。但要将其影视化改编时,有不少人表达了担忧:这样的题材真的有市场吗,播出后能带来多少商业回报?黄澜说,从立项到摄制再到播出,其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但她始终充满信心。

  眼下,剧集还在热播。有业内专家表示,在老年人情感需求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这部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银发婚恋话题的契机。剧集通过角色的生活轨迹,提出了包括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中产阶层的养老焦虑等社会面临的各种困惑,后续将进一步促使剧中各类情节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议话题。

  归根结底,这些新尝试的背后,是对时代的体悟、对趋势的敏感。

  打造精品的志气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长短剧怎样竞争,最本质的依然是与所有抵达人心的作品竞争。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所有行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 

  就像《黄雀》和《我的后半生》,创作故事、类型题材完全不同,但两部剧接连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的背后,其实有着相同的逻辑——内容和细节经得起推敲,在选地取景、美术置景、服装道具等细节上下足功夫,剧中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

  仅剧本创作,王小枪和《我的后半生》编剧蓝小汐就都用了3年多时间。

  为贴近真实,王小枪专门去公安局体验生活,和反扒民警同吃同住,还一起在公交车上蹲守小偷,搜集到不少创作素材。比如小偷分三六九等,也分不同类型;又比如反扒民警早晚高峰出勤、饮食不规律、腰肌劳损普遍,有人会因为低血糖随身带一大把糖……种种细节都成了他的创作蓝本,被融入角色。

  “哪怕是戏份不多的配角,我也希望他们的出场是有效的、是能被记住的。”王小枪表示,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只有一面,对待父母、孩子、朋友,甚至对待自己内心世界时,反应都是不一样的,种种身份叠加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人丰富的性格。

  写出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也是蓝小汐改编剧本时所坚持的。“原小说体量很小,要把几万字变成一个完整的电视剧剧本,难度挺大。”她告诉记者,关键是要丰富剧中角色的经历,让他们的行为处事有所依据。

  比如,剧中的女科学家聂娟娟。小说中她是一名天文学家,跟男主角沈卓然全程通过书信往来,读者可以凭借简短的文字描述散发想象,可一旦变成电视剧,就必须对角色进行二次构建。创作时,蓝小汐和团队一起前往天文台实地采风,采访了数十位女科学家。她发现,她们大多处世态度很豁达,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她从出生地开始构思,铺设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才有了剧中那个“活生生”的聂娟娟。

  “这些年,行业一直在变革,但我写剧本始终坚持‘打动’两个字——能不能打动自己、能不能打动别人。”蓝小汐说,大浪淘沙也在淘金,不论如何跌宕起伏,好的人物和故事必定能经得起考验并留住观众,这是逆风而行的。

  力攀“高峰”的底气

  如今,“(浙)剧审字”已成为荧屏上常见的标签之一——这两部登陆央视的剧集,都是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审查发行的“浙产好剧”。

  黄澜记得,《我的后半生》还在起步阶段时,省里有关部门就关注到这个项目,并表示肯定。此后,不论是对项目的评定,还是资金扶持等,浙江相关部门的服务都让她感到暖心。

  “从业以来,我大部分制作的剧都是通过浙江审查发行的。”黄澜告诉记者,2022年,她在杭州成立了影视公司,用于影视项目孵化。

  业内专家表示,近几年来,浙产剧不断突破创作瓶颈,推陈出新。特别是2024年,多部浙产剧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创历史最佳成绩。这体现出了浙产剧正以多元化的题材类型布局市场,扎实推进艺术创作探索,夯实浙江电视创作的产业根基。

  “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倡导影视剧发展减量提质、降本增效后,国产剧创作以质量驱动成为主流。作为影视剧生产大省,浙江有能力也有底气创作更多优质剧集。”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影视剧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

  这份底气来自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浙江文化发展的长足优势。

  不久前,由省委宣传部印发的《浙江省“之江潮”文化奖评选办法(试行)》官宣,每三年评选一次,聚焦理论、传播、文学、电影、戏剧、电视等领域的创新性、突破性成果。接下来,将和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等共同激励、扶持更多优秀作品。

  影视剧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多出精品、提升服务、严格监管、繁荣发展”的思路,以登上“高原”、力攀“高峰”为目标,浙江正通过深化实施六条全流程服务管理措施,即工作推进专班机制、题材规划调整机制、剧本审读引导机制、拍摄跟踪督导机制、完成剧的预审机制、专家培训责任机制,全力打响“浙产好剧”品牌。

  眼下,更多“浙产好剧”已在路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5年大剧看总台”电视剧片单上,《太平年》《长安的荔枝》等多部优秀浙产剧在列。影视剧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浙产好剧”的品牌日益响亮,希望能吸引更多影视公司、行业人才集聚浙江,为观众带来更饱满、多元的观剧体验。

标签:编辑:沈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