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正文

从“日”到“月”,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普

首个全国科普月,浙江共推出近万场次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30 16:14:0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何冬健

  今年9月是新修订的科普法设立的首个全国科普月。科普热潮从过往的全国科普日被大大拉长,覆盖整月。

  据初步统计,全国科普月期间,浙江各界共推出近万场次科普活动、数万项优质科普资源……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和上千万人次公众共同参与了这场科普“饕餮大餐”。

  从“日”到“月”,不仅是时间的扩容。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科普?

  可能有人会问,做科普,用得着如此“兴师动众”吗?

  “意义非凡。”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认为,科学离公众越来越近,当前公众的科学素养需求已经超越“常识普及”的范畴。他们不仅有学习已有知识的需求,更有对最新发生科学事件的关心,前沿科普显得尤为重要。

  龙爱民说,科普实践表明,科普必须跟上科学飞快迭代的脚步,今天是人工智能,明天是脑机接口,后天可能就是量子科技……如果不接触最前沿的科普,每个人都可能被时代抛下。

  如何让尖端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科普正成为关键桥梁。当部分人还认为机器人是高级玩具时,工程师已经用它投入高压线巡检等危险任务;当有些家长担心人工智能会让学生变懒,浙江大学却开设相关通识课程,服务于教学工作。

  在浙江,这份紧迫感尤为强烈。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数智未来”主题展区入口处醒目的“杭州六小龙专区”,吸引了众多目光。

  新修订的科普法要求,开展新技术、新知识科普。而那些拥抱新科技、运用新知识的人群,将先一步打开更多“可能性”的窗口。

  如何将艰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感兴趣的内容,这是科普工作者始终要面对的挑战。龙爱民认为,这亟需更多专业科学家勇敢“破圈”、担起科普重任。

  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崔原豪的经历颇具说服力。一次,他在科普文章中提及“低空无线网络的通信中断问题”,随即收到读者留言追问:“无人机未来到底会用哪种通信网络?”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让崔原豪一时语塞,只能去查资料、做研究。未曾想,这次互动直接推动了他的团队开展“动目标可预测波束赋形”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走向科普讲台的步伐正在加快。在浙江,“科学与中国”浙江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已成为全省各地竞相争抢的“香饽饽”,每年有超过100场次的院士科普活动在之江大地举办,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报告团也常年活跃于此。

  更深层次的制度性激励也在探索中。浙江省科协开展的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研骨干。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科协将在制度上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为引导全社会投身科普、做高质量科普创建更好的生态。

  如何让全国科普月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科学节日”?

  专家认为,衡量科普成效的标准不在于活动场次、参与人数等浅层指标,更在于科学知识的留存度,其内容能否“入脑入心”,能否真正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普需强化群众属性、突出经常性。科普力求“精准滴灌”,需要久久为功,推动科普向社区、乡村、校园等基层延伸。记者观察到,浙江科普活动正与公众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通过舞台剧、短视频、实验演示等方式,努力让大众喜闻乐见,确保老年人“听得懂”、吸引年轻人“乐分享”、激发孩子们“敢探索”。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科普事业仍面临“成长的烦恼”:高质量科普供给不足、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全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健全、高层次科普人才存在缺口、经常性社会化科普不够……这些痛点,恰恰指明了未来科普的路,任重道远。


标签:科普月编辑:金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