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热点舆评 正文

民企“跑路”谣言的“后路”,该切断了

发布时间:2023-03-06 17:30:1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王姝睿 王嘉漪

  浙江在线3月6日讯(记者 陈王姝睿 王嘉漪)在今年春节前后,一则看似经不起推敲、已被辟谣的不实信息引发境内外广泛关注——“阿里将在新加坡建立全球总部”。实际上,“阿里跑路新加坡”的“路边社报道”去年底就已出现,而从此前的“阿里高管转移千亿资产”“连夜逃离”,到国内其他民企“远走他国”的套路样板,近年来所谓民营经济“跑路外逃”,已不是舆论场上的新鲜话题,但似乎总能在“花样翻新”后反复回潮。

  这似乎有些不太合常理的传播现象背后,有哪些涉及民企发展的舆论困境?谣言的“后路”又该如何切断?

  对于上述谣言,部分网民直言“漏洞百出”“假到离谱”。所谓“总部迁移出国”,不仅忽略了阿里国内商业版图的“基本盘”,更违背其商业决策的逻辑。现实数据也显示,阿里2022财年总GMV(商品交易总额)为8.317万亿元,其中中国市场7.976万亿元,13.1亿活跃消费者中有超10亿来自中国市场。

  因此,“总部搬迁”最初被某平台短视频博主炮制并迅速辟谣后,并未掀起多少“水花”。但很快,相关谣言迎来二次发酵,并“升级”成为“资本外流”等非理性论断。部分外媒也陆续发文炒作阿里等国内民企总部、商界人士向东南亚地区转移。面对“卷土重来”的谣言,阿里明确予以否认。看起来“不堪一击”的传闻,为何在辟谣之后,又造成“裂变”传播呢?

  “跑路”谣言再度走热,在传播逻辑上遵循“抛出议题-点燃‘骂战’-境外跟进炒作”的规律。据业内人士观察,每逢类似头部企业大型活动、财报发布、新业务启动等节点,部分自媒体账号就会迅速启动,且行动一致、内容一致、风格一致,存在明显组织化操控、规模化操作的痕迹。不论是认识不清、观点僵化导致的“误判”,还是试图混淆视听、博人眼球的“故意为之”,都让不实信息的传播和辟谣“梅开几度”。

  目前看来,这一次的辟谣似乎起作用了,可有关“民企跑路”的猜测算是彻底消失了吗?

  不仅是阿里巴巴,近年来围绕民营经济的谣言接连泛起,“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错误论调不时露脸冒泡,这背后,与当下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多重现实不无关系。

  流量焦虑:随着规模和实力的持续提升,近年来民营经济话题属性增强,舆论对民企发展的关注度不断走高,“被传言”频频引发广泛关注及负面解读,吸引各方介入炒作。

  作为国内民营企业最具话题性的代表,去年,“阿里”关键词的百度日均移动端搜索指数同比上涨25%。巨大的流量面前,民营企业受到造谣与非议并引发负面舆情的概率随之增大,目前仅微博平台直接提及“阿里辟谣”的话题就达到30余个,阅读量累计超5亿次。声誉频频遭受的裂变式打击,遂成伴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缕“阴影”。

  现实担忧:早在2018年就引发各界关注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尽管未被多数观点接受,但仍激起了“轩然大波”,争论直至主流媒体集中跟进定调才有所回落,也折射出民企的社会面关注度有所升高。

  受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转型等方面承受了较多压力,少数企业仍面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现象,这也成为了涉民营经济不实及错误言论产生的“现实基础”。

  舆论困境:近年来,舆论场上支持与反对民营经济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二元对立趋势有所显现。如在越来越多互联网意见领袖的“激情喊话”中,涉及民营经济议题的复杂论述被刻意简化为“鼓吹”与“批判”,“跑路”谣言在其中成了“企业被打压”的“铁证”。

  与国内的“骂战”相比,境外舆论场对我国民营经济有关议题泛化炒作的特征更为凸显,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内民企和互联网公司加速国际化进程,阿里等中国企业成为部分国家“透视”国内经济发展的镜面,“见风就是雨”“无中生有”的猜测、想象之声更甚,企业在境外舆论场遭受的挑战超越过往,形成更加难以防范的外部舆论风险。

  面对涉民企网络谣言的“反复回潮”,我们已经拿出了切实的行动。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强信心的表态十分明显。从省委省政府领导接连调研民营企业,到今年省两会审议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再到“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深入开展……浙江在加快加强政企良性互动、优化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找准了信心回升的关键所在,传递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信号,为民企在更好的大环境中发展壮大,创造出更多有利条件。

  民营经济一直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民营企业家也是浙江经济名声传播的“金话筒”。一连串关心帮扶民企的作为,帮助省内的民营企业家们穿透纷繁复杂的现实表象,迎来更多作为“自己人”的想头、念头、盼头,恢复并焕发企业家精神之定性、韧性、弹性,也为浙江民营经济全面迈向复苏,创造“再度起航”的锐气、“迎难而上”的底气与“中流击水”的勇气。

  “做”得好,也要“说”得好。舆情应对不好,哪怕手里握有真理,也会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除了对一系列涉阿里谣言进行点对点辟谣,省内已有部分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以更多积极事实传递信心与希望。如有媒体亮出“全球总部始终在杭州”“落户杭州十年再出发”这样有底气的标题,坚定输出“新加坡,不一定适合中国大厂”这样有力度的观点。类似的表达,通过对杂音和流言明确说“不”,以坚定立场打破传言,遏制焦虑,同时强化了话语权,不仅带动了舆论回归对民企的正向审视,也大大增强了舆论引导力。

  加强引导的同时,如何通过持续发声切断谣言的“后路”?正如有观点总结的那样,涉民企的错误论调中,有些不符合基本经济学常识,却在某些人群中颇具市场;有些“三分真七分假”,结合政策动向或放大或移花接木,甚至可撼动资本市场。面对这些“颇具市场”且可能诱发更多风险的不实言论,以及深谙流量密码的各方“推手”,有必要在虚假议题“抛出”之初进行系统研判,并予以持续辟谣、回应,改善民营企业发展整体舆论氛围及舆论生态。

  春江水暖时,百舸争流处。互联网已成为民营经济大讨论普遍“下沉”汇聚的新场域,不妨以阿里这场沧海横流的话语之争为起点,继续改善民营经济舆论环境——不仅否认“跑路”,更要切断“跑路”谣言的“后路”,让互联网舆论主战场累积更多主流的声音。

标签:民营经济;阿里;谣言;跑路;舆论;炒作编辑:沈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