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热点舆评 正文

在商标上搞“擦边”的想法该停停了

发布时间:2025-04-25 18:11:05 来源:浙江在线 金璟霞

  有媒体日前报道,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儿童电话手表”,除有知名品牌“小天才”外,还涌现出“小天才特惠”等名称高度相似的商品。有消费者反映,他们收到的产品存在定位不准、电池续航差等问题。“小天才特惠”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表示,此前销售时有说明“小天才特惠”是自主品牌,不是“小天才”,公司已于去年9月申请了商标,目前正在等待审查,在商标没有通过之前,已经整改下架了产品。

  搜索发现,相关商品上所谓“‘小天才特惠’不是‘小天才’”的提醒字号明显偏小,很难直观清晰地提醒消费者,商家的澄清显然没有什么说服力。近段时间,此类商标“擦边”争议时有出现,从“‘千禾0’酱油检出重金属,‘千禾0’被指只是注册商标”,到“‘壹号土猪’中的‘壹号土’是注册商标”,再到“小天才特惠”并非“小天才”,这些商标携带与消费者惯常认知相近的元素,但实际上却仅仅是商标,对消费者形成了难以辨别的误导。

  商标“擦边”本质上是商家的投机心理驱动,以小成本收获大利益。但说到底,这样的侥幸行为也是不可持续的,商家通过“擦边”商标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透支自己的品牌信用。如“壹号土”猪肉争议事件发声后,壹号食品总裁召开发布会回应称“卖的是土猪肉,不存在欺骗消费者的情况”,但不被消费者接受。不少网友认为,“凡是在商标上玩文字游戏的,说明一开始就想着欺骗消费者”,可见消费者信任一旦被透支,就很难重建。

  要根治商标“擦边”乱象,根源上还是要企业转变观念,放弃在商标而非质量上下功夫的套路,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来赢得市场。在商标上玩“擦边”,到头来还是伤害到品牌自身,以实实在在的品质获得消费者信赖,品牌方能够长久。(记者 金璟霞)


标签:商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