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央媒看浙江 正文

湖州南浔法院走好守护未成年人的每一步

发布时间:2024-01-21 10:27:22 来源:法治日报 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茹玉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涉未案件在“温暖协同守未”数字化平台全周期流转,用更加集中且专注的方式守护孩子;在该院西侧的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专设“共享法庭”,那些案后回访不愿见面又想咨询的当事人,或许可以通过这里得到慰藉;在该院审判区拐角处的“温暖工作室”,“法官妈妈”会把“滑坡”的青少年带到这里,尝试教育他们、感化他们、挽救他们……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于建院20年来始终深耕少年审判20年的南浔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来说,何尝不是带着这样的心思在办案:如何让家事纠纷里的未成年人尽可能免受或少受伤害?如何在案结事了后给那些遇到困难的孩子更多温暖?如何在源头上破解“家长不会管、学校不敢管”难题,发挥好家庭、学校、司法协同配合作用?

  立足“三合一”审判

  办理涉未案件“一切从孩子出发”

  “我的户口还在村里,拆迁分房凭什么不给我?”

  “这么多年,孩子生病,她没问过一句,只知道要钱。”

  这是一起分家析产案件,原告徐某起诉前夫杨某一家,要求拿回属于自己的拆迁份额。而杨某说,徐某要承担未付的抚养费。

  因案涉未成年人切身权益,南浔区法院将该案标注“涉未”标签,导入“温暖协同守未”数字化平台。很快,通过平台,案件流转到少年审判法官沙鋆手中,并协同多个部门完成调查取证。

  “涉未案件不能简单下判,要以未成年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否则,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巡回调解在村附近的矛调中心进行,结合村委会的政策解读,沙鋆以情释法。最终,双方愿意为了孩子各退一步,属于原告部分的拆迁利益折算成现金,扣除此前未支付的抚养费后,由杨某一次性支付,徐某承诺今后也会支付抚养费,并常回来看孩子。

  得益于“温暖协同守未”的“云端协同”,这起案件结案仅用一个月。“我们2022年5月上线平台,推动15家单位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案效率和效果都有很大提升。”沙鋆说。

  “温暖协同守未”,是南浔区法院少年审判工作的有益探索。2013年,因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多发,该院探索成立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由刑庭代为管理,办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021年,因未成年人作为家事案件“隐形当事人”的情况增多,该院率先在全省探索未成年人案件“三合一”审判执行模式。

  当每年500件涉未案件中,刑事案件只占3%时,又一次探索应时而来。2023年8月,南浔区法院将由刑庭代管的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依托该院综合审判庭设立,由“法官妈妈”团队集中办理。

  以往少年审判多以刑事审判为重心,或多或少忽略了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犯罪预防重在抓前端的功能实现。“转变理念、协同发力,才能办好涉未案件,进一步预防‘民转刑’。”南浔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沈佩明说。

  坚持“多走一步”

  协同社会力量做实“案后回访”

  “童童(化名)已经在正常的幼儿园上课,孩子爸爸会常来陪他玩。”2023年9月,在体验馆四楼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共享法庭内,法官视频回访一起抚养费案件时,童童妈妈满是自豪。

  两年前,因协议离婚时主动放弃孩子抚养费,而在离婚后孩子确认患上“孤独症”,孩子妈妈不得不起诉前夫索要抚养费时,原被告一度“剑拔弩张”。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从来不只是离婚的那一刻。”所幸,在法官的调解下,这对父母摒弃前嫌,决定共同守护孩子。

  案子到了这里,也算圆满。但“法官妈妈”并没有停下脚步,这才有了开头一幕。

  事实证明,回访非常必要。回访一个月后,童童妈妈主动联系沙鋆:“看着孩子越来越好,我很欣慰。但他能不能去正常的小学读书?幼小衔接,会不会让他病情反复?我想提前和老师说,但又怕老师对他有看法……”

  “你先别急,之前我也问过医生,从童童恢复情况来看,比很多孩子都好。”沙鋆耐心宽慰她。听得出,童童妈妈的焦虑很迫切也很现实。单纯的安慰,并不能宽她的心。

  如何给他们更多“特殊、优先、双向、全面”的保护呢?沙鋆联系了在体验馆四楼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值班的朱老师。

  “这是对未知的焦虑,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和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要同步进行。”作为拥有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和社工资质的朱老师,从亲子陪伴、给予肯定和放手成长分析现状,拟定帮扶方案,希望帮助童童和妈妈找到适应新环境的力量。

  为了孩子,多走一步。通过协同妇联和心理协会,南浔区法院探索将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综合服务贯穿涉未案件全周期,为相关案件诉前调解、诉中疏导、审后回访、司法救助等环节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资源支撑,协同社会力量将帮扶一跟到底。

  把工作做到前端源头

  全社会一起系好“第一扣”

  “求求你们把我儿子关进监狱吧!每次找到他,两个小时不到又逃掉了。”在南浔区法院“温暖工作室”,因未成年人盗窃产生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小龙(化名)的爸爸向法官哭诉着,而一旁的小龙低着头,双拳紧握。这已经是他一年内第三次走进南浔区法院。

  小龙曾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让不满14周岁的小龙多次进出派出所: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盗窃……

  作为南浔区法院第二代“法官妈妈”的温奕弋,是小龙这个案件中其他达到刑事犯罪年龄同伙案件的承办人。她单独对小龙进行了一次“庭前教育”,从伙伴的刑事犯罪判决书、家庭问题,再回归内心需求,小龙慢慢松开紧握的拳头。3个月后,小龙通过法检两院的联动救助,顺利入学专门学校。从寄来的学习成绩单看,小龙已慢慢步入正轨。

  “跟小龙一样徘徊在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辖区内农民工子弟学校里还有不少,若不及时纠正,后果不堪设想。”温奕弋说。

  案件受理是被动的,但法院的工作可以能动。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或许能从源头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案件之外,南浔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都是辖区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基于本校来浔务工人员子女多、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请南浔区法院的法官给孩子们讲一堂专题法治课。”10月23日,沙鋆收到南浔区横街学校的陈校长发来的“邀约”。

  小龙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陈校长看到他的改变,便萌生了这个想法。

  这是一节关于“校园欺凌和预防犯罪”方面的法治课,10月25日,学校里90名存在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来到体验馆。一个小时的课程,从一开始的叽叽喳喳到最后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这堂由校长“点单”的普法课给每个孩子的心灵都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审判时依托数字平台协同调查,是往深一步;走出法院后邀请社会力量协同回访,是多走一步;全社会协同精准滴灌孩子,是向前一步……南浔区法院探索的每一步,希望是温暖抵达孩子心间的更近一步。

标签:编辑:沈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