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1日讯(记者 周梅)7月11日,在“浙青同心十五载 江海相连谱新篇”浙江援青成果发布活动现场,随着四位浙江援青代表的深情讲述,一幅横跨2500公里的“江海”奔赴画卷徐徐展开。从消费帮扶到医疗提质,从教育发展到公益惠民,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闪耀着“浙青同心”的动人光芒。
共富之光:“把雪山高原的馈赠变成共富的希望”
“最好的援助,是让价值被看见。”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组长,格尔木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俊屹在分享伊始就说到,“援青团队很早就发现,青海不缺优质产品,缺的是通往市场的桥梁。”
于是“青藏优品”平台应运而生,上线品牌农牧企业45家,上架产品158个,培育发展线上分销商2000余家、线下实体示范门店27家。从唐古拉山牦牛肉到贴有昆仑实景溯源的枸杞,高原珍品褪去“土特产”旧衣,穿上“绿色、稀缺、文化”新装。至2025年,青藏风味进入寻常百姓家,平台线上线下年均销售额已近亿元。
消费帮扶是助力地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近年来,浙江援青立足海西自然禀赋和特色产业,融入浙江的电商基因,开发小程序、打通物流链、培养直播带货主播……将雪山高原馈赠的绿色宝藏变成共富的希望。
生命之光:“让生命接力的灯火永远点亮”
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单国栋配合画面讲道,不久前,海西州人民医院巴特尔医师与同事通过“5G+AR”系统在浙江专家指导下自主完成首例“经皮颅内动脉机械取栓术”。得益于浙江援青“理论授课+实战演练+远程指导”的培养模式,海西州脑血管介入手术年开展量,从三年前不足十例,到如今已突破百例。
十五年来,从“输血”到“造血”,浙江不仅带来顶尖技术,更培养了一批本土医护力量,让高原“生命接力的灯火永远点亮”。
2010年以来,浙江医疗援青累计投入3.25亿元,推进“高原高峰”帮扶行动,坚持“大组团”“小组团”联动,实行“手把手”带教,用仁心仁术守护高原健康。
梦想之光:“让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光”
故事分享现场,教育援青代表、海西州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初艳萍指着书签介绍道,“这枚藏文书签上写着‘仙女啊,你是我心中的月亮’,这是青海的‘小怪物’送我的。”她口中的“小怪物”,曾因行为举止感到自卑。初艳萍以不懈的坚持、以朋友的姿态走进女孩的世界。如今,女孩的自信如高原的云般舒展。
初艳萍认为,“教师当如春风化雨,赋予每一个生命以独特的力量,让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光。”
“扶智”与“扶志”双管齐下,浙江援青不仅投入4.84亿元改善教学设施,还以“心理疏导+技能培养+观念革新”的组合拳,让万千青海少年的眼中,亮起梦想的光芒。
希望之光:“风沙小了,野兔、狐狸回来了”
当地牧民“十多年前风沙打在脸上很疼,如今白杨成林,风沙笑了,野兔、狐狸、黄羊也回来了”的感慨,是浙江投入1.6亿元在海西建设援青林最好的见证;“浙里石榴红·海西公益行”爱心助学等一场场活动顺利进行,是援青指挥部常年工作到深夜最好的回馈……
爱心大使翁红缨从公益活动者视角,分享诸多山海援助的动人细节。大屏上一排排白杨、红柳组成的茫崖援青林,回族少年用钢笔在捐赠图书扉页写下“我要去浙江读大学”的照片,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到公益援青的力量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厚谊。
从西湖到青海湖,从之江潮到昆仑月,相信浙江与海西之间,共富之光、生命之光、梦想之光、希望之光的故事还将继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