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1日讯(记者 张毅)2500公里的山海之隔,挡不住携手同行的脚步;十五载的接力奋斗,写就了民族团结的华章。
7月11日,由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报智库·紫藤智库承办的“浙青同心十五载 江海相连谱新篇”浙江援青成果发布活动在杭州举行。
这场汇聚浙江援青代表、智库专家与各界嘉宾的盛会,既是对浙江对口支援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五周年成果的系统盘点,更是对两地未来协同发展的深情展望。
援青十五载:以初心赴使命 以实干筑同心
十五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五年来,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扎根高原,一个又一个援青项目落地海西,“浙江援青”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圆满答卷。
第五批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詹茂伟的致辞拉开了活动序幕。“一批又一批、一届接一届的浙江援青干部人才发扬‘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的援青精神,将海西当作第二故乡。用奉献和担当书写了‘浙青同心’的壮美篇章。”詹茂伟的话语里,既有对十五年来一批批接续奋斗援青干部人才的致敬,也有对“组团式支援”“造血式提升”“互联式发展”援青模式的深刻阐释。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浙江在线总编辑周天晓则从媒体视角解读了援青的时代意义。周天晓表示,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见证了援青事业的壮美画卷:一批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以昂扬斗志,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一个个援青项目如格桑花般绽放,浙报集团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讲好浙江援青好故事,唱响浙江援青好声音。
看往昔:“十大领域”成果绘蓝图,“54321”揭示援青密码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当“十大领域”成果通过大屏幕逐一展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十大领域涵盖教育援青、医疗援青、文旅援青、乡村振兴等方面,每一项都有扎实的成果支撑。教育援青方面,112个教育基建项目落地高原,16万平方米教育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医疗援青方面,9家省级三甲医院“组团式”接力帮扶,从疑难病症技术空白填补到医疗人才“传帮带”;文旅援青方面,60余场文旅推介会轮番登场,千万人次“浙客西游”绘就特色文旅新画卷……这份成绩单,是浙江援青从“点上帮扶”到“系统赋能”的见证,更是“浙青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五批’奋斗显担当、‘四地’建设促发展、‘三交’工作架桥梁、‘双向’交流惠民生、‘一张’蓝图绘新篇”——来自紫藤智库的观察员“小舆阅”现场发布主题报告《之江水润柴达木 浙江援青结硕果》,用“54321”数字密码进一步揭示了浙江援青成果。
主题报告里,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十五年来,浙江援青共安排资金30.9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407个;引进30余个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成青货入浙“十城百店千网”线下专卖店超百家,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浙青同心·共享奥运——浙江奥运健儿海西行”等文体交流活动举行,全网阅读量破亿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浙江与海西发展实际的精准对接,是“山海协作”在高原大地的生动实践。
看细节:凡人故事见初心,诗与远方叙深情
数据的温度,蕴含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活动现场,四位援青代表走上台前,用亲身经历诠释“奉献”二字的重量。
“从青稞、牦牛到枸杞、藏羊,青海农产品正褪去‘土特产’的旧衣,穿上‘绿色、稀缺、文化’的新装”,产业援青代表、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组长陈俊屹的分享里,有将高原“绿色宝藏”与浙江智慧结合的深度思考,有消费帮扶改变真实人生的鲜活案例。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单国栋则从一个个“白衣执甲”的故事讲述了医疗援青给当地带来的真切变化,“三年前,当地脑血管介入手术年开展量不足10例,如今已突破百例大关。”教育援青代表初艳萍老师的故事从当地学生赠送其题有“仙女啊,你是我心中的月亮”文字的书签切入,深藏着离别时的不舍和对教育援青经历的珍视。“浙江援青爱心大使”翁红缨以“‘我为高原学子献图书’公益项目开展以来已累计捐赠超150万码洋图书”等数据诠释公益力量。
成果的分量,体现在一个个记录海西州发展的文学作品里。
作为“浙青同心十五载 江海相连谱新篇”系列活动之一,“中华民族一家亲 浙青同心筑梦行”诗歌创作活动15篇优秀作品正在进行展示。“背负一座雷峰塔的倒影,身体里涨落着钱塘潮信。我一路追随着光伏电缆,如玄奘西行,寻找一位诗人发黄的手稿……”浙江在线数字人“小新”朗诵的《德令哈,我心中的诗城》,用诗意语言勾勒出两地交融的图景。诗歌作者崔子川现场分享创作灵感时说,“浙江援青干部的建设实践,就是用劳动和奉献创作的诗句。”随后,《茶卡盐湖两载行》作者吴君走上台,朗诵的“沙尘冰雪,汗水泪珠,修筑浙青共富路”诗作内容,让现场观众感受到 “把他乡当故乡”的深情。
看未来:智库对话谋新局,“浙青同心”续新篇
“‘浙江经验’对青海发展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浙青两地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取得合作突破?”“对在浙求学的青海学子有何成长建议?”在“江海共筑梦 浙青话未来”智库圆桌对话环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和舆情研究中心主任周盛与嘉宾们展开深度探讨。
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组长李强立足都兰县实际,提出要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聚焦“产品升级”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都兰农畜产品焕发新活力。湖州交通集团副总经理徐发生介绍该集团助力茶卡天空壹号景区打造成青海最热门的景点之一的运营经验,称“通过这几年的运营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青海在生态资源上的禀赋优势,更坚定了在生态产业方面进行浙青两地合作的愿望”,认为下阶段能从生态旅游融合、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推进合作。浙江援青教师高爱玲建议在浙求学的青海学子培育“双向奔赴”的社会责任感,既可以扎根于江南,也可以把自己在浙江的所学带回青海,成为浙江与青海的“摆渡人”。
十五载援青路,是一部浙江与海西携手共进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缩影。从产业到民生,从物质到精神,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早已超越简单的“支援”,站在新的起点,钱塘江的潮声与柴达木的风声仍在交响。未来,浙江与海西将继续以“浙青同心”为笔,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