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吗喽”到“卡皮巴拉” 谁将是下一个走红表情包
浙江在线12月2日讯(记者 徐纯妍)近期,一种名叫“卡皮巴拉”的动物逐渐替代“吗喽”成为年轻人社交表情包的新宠。近30日来,“卡皮巴拉”百度指数环比上升580%,微信指数平均值达6911526,约为“吗喽”平均值的五倍。
百度资讯指数(左)、微信指数平均值(右)
它们是什么,又缘何获得年轻人的喜爱?
小红书平台相关截图
“你的表情包不错,偷了”
“聊天可以不说话,但不能不发表情包”早已经成为年轻人社交心照不宣的默契。
《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4351名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87.41%的受访大学生经常使用表情包,并有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甚至认为“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
除了新鲜感和娱乐性,表情包在社交中也发挥着情感价值认同的作用。在拥有和交换表情包的过程中,流行的社交符号让年轻人产生微妙的情感互通,并通过素材的再创造,使表情包衍生出更多新意,也让交流的语境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吗喽”到“卡皮巴拉”
分析平台数据发现,“卡皮巴拉”作为近期“顶流”,抖音话题播放量已超10.2亿次,超过“吗喽”的9亿次。“吗喽”其实是猴子的地方称谓,流行于两广地区。最早出现于砂糖橘热销时期,各地网友在互联网上不断催促广西砂糖橘上市,而广西人民自嘲表示“吗喽的命也是命”意在“别催了,在忙了”,随后这一热梗在网络上不断传播。
憨态可掬的小猴子形象以及它附有的打工属性让年轻人深有共鸣。通过“吗喽”表情包的创作、改编和传播,甚至模仿“吗喽”,成为了当代“社畜”对抗压力的生活哲学。而自嘲背后,年轻人想表达的真正诉求,其实是“保护吗喽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自我疗愈和自我捍卫。
“卡皮巴拉”由动物水豚的英文名Capybara音译而来,和“吗喽”相反,是“精神状态稳定”的代名词。随便人类怎么骚扰,依旧岿然不动,无论发生什么都无动于衷。“想拥有水豚的精神状态”成为很多年轻人今年共同的目标,“卡皮巴拉”也被视作“精神偶像”。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经常游走于“发疯文学”的年轻人内心仍然向往着松弛感的乌托邦。“卡皮巴拉”一方面表现出的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佛系”,和“发疯文学”有着深层次的契合;另一方面,“卡皮巴拉”对万物的包容性,又体现了年轻人想要摆脱精神内耗的思想斗争。
年轻人在为自己寻找一个情绪出口
不管是“吗喽”表情包出圈也好,还是“卡皮巴拉”表情包爆火也罢,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情感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彰显。“吗喽”的发疯,“卡皮巴拉”的淡定,都巧妙地完成了年轻人本身需要的情绪宣泄,达到了自洽的功效。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大幅提升。当下的年轻人更能接受自己在大环境中“随波逐流”,用不同的表情包为共性的情绪漩涡寻找出口。
“借物喻人”的狂欢之下,其实并不用太担心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这正是他们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方式进行自我情绪的表达。自嘲文化的风靡,是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让“自我”有一席之地。
时间纷纷扰扰,无关水豚痛痒,普通的小“吗喽”也拥有成为“齐天大圣”的理想,年轻人也一样。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