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热点舆评 正文

以旧换新补贴不是“羊毛”,商家岂能想薅就薅

发布时间:2024-11-11 17:26:36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周旋

  近日,“双11”购物促销节拉开帷幕,叠加国家正在加力推进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发放工作,“真金白银”的补贴持续激发消费热情,有不少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然而,有媒体报道,国内多地竟有不法商家通过“一机多卖”“先涨价再补贴”等方式骗补、套补,薅上了国家财政资金的“羊毛”。目前湖北已经开出了全国首张涉家电“以旧换新”国补罚单。

  在社交平台“小红书”检索发现,网友们爆料“补贴政策出台后商品突击涨价、虚假打折”的笔记数超过3000篇。比如,一位网友发帖说,此前7件家电总价1.68万元,近期在线上购物平台领取补贴后价格居然还要1.77万元,其中1件家电的前后涨幅接近40%。另有不少网友留言说,“商家突击涨价的行为败好感”“以为在捡漏,结果是撞上了枪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商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诚信经营。突击涨价、虚假打折等骗补、套补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若此类乱象不及时加以遏制,更会损害消费信心,不利于消费活力的激发。

  商务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数据平台显示,截至11月8日24时,2025.7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3045.8万台,带动销售1377.9亿元。如此大的基数面前,即便是微小的不当行为,也隐藏着巨大的非法获利空间。

  “羊毛”不容商家想薅就薅,面对新情况,如何做到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部门可加强信息共享与部门联动,善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风险预警大模型,通过数据爬取、历史价格比对等方式,及时监控商品信息,从而识别出商品定价的异常值。在社交平台中,已经有不少网友在相关讨论中自发推荐使用第三方比价工具,试图打通“价格信息差”,减少购物踩雷的风险。

  总之,推进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发放只是第一步,确保补贴用在实处、真正惠及消费者,是激发消费潜力更为关键的一步。(记者 周旋)

标签:以旧换新;补贴;消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