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费”岂能封住管理漏洞
近日,有乘客反映,乘坐吉祥航空航班时发现乘务人员发放的坚果包过期10天。飞机落地后,机组人员要求所有乘客签署“保密协议”后才可离开。乘客提供的“保密协议”显示,吉祥航空承诺给每位乘客1000元补偿金,要求乘客不得通过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露事件经过和协议内容。吉祥航空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针对此次事件,公司立即开展事件调查并将视调查结果对责任人严肃问责,同时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同类问题不再发生。
“过期坚果”的出现暴露出航空公司在食品供应链管理、机上餐食核查、临期食品处理等环节存在的多重漏洞。航空公司本应通过明确责任、彻查流程、公开整改,以恢复乘客和公众信任,却选择通过签署“保密协议”、支付“封口费”的方式进行“舆情灭火”。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问题本质,更让公众质疑其解决问题的诚意。当乘客被要求签署“封口协议”时,这场“危机应对”早已演变为对乘客权益的二次伤害。
实际上,航空公司给乘客发放过期食品的行为违背了《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无论乘客是否签署“保密协议”,都有权向航空公司主张获赔。一纸“封口协议”,实则是将乘客的权益保障置于一旁,更是在消极应对问题。如果航空公司未能从根本上改进服务管理与危机应对机制,舆论风波不仅不会平息,反而会导致公众对其信任的进一步动摇,甚至陷入更复杂的困境。
航空公司应当意识到“保密协议”无法消减舆论质疑,“封口费”也封不住服务环节存在的漏洞。把握每一次起飞降落的细节,确保问题监督和反馈机制的透明,并扎扎实实推进整改,才能重拾公众的信任。(丁文蕙/文)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