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浙江舆情网>2024浙江数智舆情研讨活动>正文

3金2银1铜创历史最佳战绩,温州体育为什么能?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叶小西

  2024年夏天之前,很少人会想到,温州这座以“商”闻名的城市,居然在竞技体育界以一鸣惊人的成绩出圈了。

  在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中,温州派出8名运动员参赛,一举拿下3金2银1铜,并打破1项世界纪录、1项奥运会纪录,创下历史最佳战绩。

  除了三金闪耀巴黎外,在田径、帆船帆板赛场上,温州小将也迈出了关键一步,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1984年开始,每届奥运会都会出现温州健儿的身影。截至目前,温州共培养出了朱启南、江钰源、潘展乐、徐嘉余、郑思维五位奥运冠军。

  取得历史最佳战绩,温州收获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千年商港,为何能培养出那么多冠军?

  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直在延续

  2024年巴黎奥运会,温州小伙潘展乐的名字注定让世界难忘。

  其实,在潘展乐夺金之前,由于在多个优势项目中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中国泳军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潘展乐的“一骑绝尘”便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他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夺冠,赢得世界泳坛分量最重的“飞鱼大战”。46秒40的成绩,让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也令某些外国教练彻底“破防”。

  8月4日,在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潘展乐(右)在最后阶段冲刺。 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 摄

  在游泳比赛收官日,潘展乐和队友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上首次夺金,打破美国队在该项目上40年长达10届奥运会的垄断,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崭新历史。这枚金牌,也让四战奥运的“老将”徐嘉余迎来圆梦时刻。

  坚持,就是终极意义。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仰泳,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4×100米混合接力,再到巴黎奥运会100米仰泳和男女4×100米混合泳,徐嘉余手里拿到的都是银牌。如今,中国“仰泳一哥”拿到了那枚心心念念的奥运金牌。“他的坚持也告诉我们,在追逐运动梦想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不懈、全力以赴,才能得偿所愿。”徐嘉余的启蒙教练林梦华说。

  一起圆梦巴黎的还有另外一个鹿城小伙郑思维。他与队友黄雅琼携手摘金,弥补了东京奥运会屈居亚军的遗憾,并把大满贯中缺的“最后一块版图拼上”。

  从温州走出,奔向世界。在巴黎奥运会上,温州健儿用坚持不懈的拼搏和追赶,不断刷新纪录、创造奇迹,向世界展示“温州力量”。

  金牌之外的光亮,值得被看见

  “夺金一刻”固然重要,但是奖牌之外的一些“惊喜”,还有几位温州小将同样值得被看见、被铭记。

  一身红色战袍,一双红色战鞋,一杆红枪在手,当戴倩倩站在法兰西体育场的那一刻,她已经创造了历史——继1988年张彩华后,时隔36年温州选手再度出现在奥运会田径比赛中,也是温州选手第一次出现在田赛赛场上。永嘉姑娘以第23名的成绩告别巴黎奥运会,但她收获了与世界级名将同场竞技的宝贵经验。

  温在鼎在比赛中 温州市水上运动中心供图

  目光移到水面之上,在法国南部的马赛港,来自苍南“00后”小将温在鼎与队友在帆船49er级比赛中拼尽全力,跻身奖牌轮,最终名列第13。

  和温在鼎一样,黄敬业也出生在苍南,他俩的老家一个在沿浦镇,一个在霞关镇,相距仅十几分钟车程。在奥运会水翼帆板iQFOiL级比赛中,黄敬业最终排名定格在第19名。

  在名次之外,还有竞技体育本身的乐趣,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整含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两位温州人同时亮相奥运会帆船帆板赛事,实属不易。”温州市水上运动中心副主任胡荣广说,“看见了金牌之外的光亮,我们的孩子在继续悄悄成长,等待下一次的惊艳绽放。”

  没有金牌,没有奖牌,甚至没有前八,但他们依然创造了历史——温在鼎取得了温州选手奥运帆船比赛历史最好成绩;黄敬业成为温州参加奥运帆板赛事第一人;戴倩倩成为温州参加奥运田径田赛第一人。

  竞技场上的精神,代代相传承

  从1984年温州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郑开平角逐帆船项目开始,人们就期盼着:何时能有温州运动员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20年后的2004年,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上“一鸣惊人”,实现了温州体育的奥运金牌梦。

  朱启南之后,还有江钰源、潘展乐、徐嘉余、郑思维……一个地市,相继培养出了五位奥运冠军。人们不禁要问,温州体育为什么能?

  诚然,竞技体育竞争的终点表现在赛场上,但竞争的源头其实要回溯到最初的“链条”。为温州竞技体育打基础的,是以温州市体校为首的训练矩阵,“一条龙”体育人才养成体系。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克介绍,多年来,温州聚焦游泳、射击、羽毛球、体操等体育强项,成立了多支专业培训队伍,教练员每年定期深入全市幼儿园、中小学校,“撒网式”发掘基础好、有潜力的体育后备力量,不断充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已有60多年办学经历的温州体校是温州最负盛名的“冠军摇篮”和“体育胜地”,朱启南、江钰源、潘展乐、徐嘉余、郑思维这五位奥运冠军都曾求学于此,截至目前,该校累计向上级运动队输送700余名运动员。

  温州体校的门口挂满了庆祝横幅 叶小西 摄

  记者还发现,温州人敢为天下先,这一点在体育领域亦能得到印证。作为国家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唯一试点城市,温州全面打破过去单纯依靠各级体校培养人才的路径依赖,通过政府定标准、供场地、授牌子、派教练、给奖补等途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育,让人才“蓄水池”里的活水源源不断。如今,温州全市已有近两百家社会体育机构承担竞技人才训练任务,涉及20多个项目,包括游泳、体操、羽毛球等。

  如果说奥运冠军是体育巅峰,那群众体育则是竞技体育的基石。“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逐渐成为温州人的共识,元旦万人健身跑、春节横渡瓯江、温州马拉松等活动,成了温州全民健身品牌;家门口的“百姓健身房”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400余家;此外,温州全市登记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超2000家,其中市级体育社会组织84家,在全国地级市中居第一位,注册会员超过10万人,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

  温州马拉松现场图  拍友 王赛珍 摄

  体育精神在温州代代传承,锻炼了温州人的心志,也扬起了温州人的体育自信。今年8岁的吴小样从幼儿园时候就开始学游泳,小学二年级时被温州市体校教练选中,进入体校学习,“我喜欢蝶泳,但自由泳成绩比较好,我希望在下个月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未来目标是进省队、进国家队,像潘展乐哥哥那样,为国争光。”

  正如温州市体育局主要负责人所言,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运动员长达数年的刻苦训练,是教练、家长、全社会始终如一的无私奉献,是温州几代体育人和一座城市在奥运之路上的筚路蓝缕、接续奋斗。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周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