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1日讯(记者 周梅)7月11日,在“浙青同心十五载 江海相连谱新篇”浙江援青成果发布活动现场,浙江在线数字人“小新”化身朗读者,现场演绎“中华民族一家亲 浙青同心筑梦行”诗歌创作活动的优秀作品《德令哈,我心中的诗城》。
援青的足迹与创作的灵感碰撞,一场跨越山海的诗歌盛宴,诉说着浙青两地同心筑梦的动人故事。“中华民族一家亲 浙青同心筑梦行”诗歌创作活动自5月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位作者以亲历者、见证者与共鸣者的笔触,将援青十五载的壮阔征程融入字里行间,共同书写跨越山海的深情史诗。
亲历援青:以字为证,记录昆仑山下的接力之旅
“援青即将结束,总想用诗歌留下点什么。”《浙水润青岑》作者周霖超回忆道。2022年8月,他从杭州来到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担任校长,带领两批共16名援青教师开展公开课、送教下乡的点滴,家长们联名挽留援青教师的恳切、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都是他笔下最动人的“诗料”。他坦言,这次诗歌创作让自己重新审视援青的意义:“留下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
台州医疗援青代表朱悠悠初到“最孤独城市”茫崖时,曾因环境的陌生而倍感疏离,但当看到浙江医疗资源为当地带来的改变,感触颇深。谈及作品《掌纹里的星光》时,她表示,“‘星光’是微弱的,但无数援青人的微光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发展的路。”她在诗中反复强调“融合”与“接力”,正是对“浙青同心,互相学习,共同变好”的深刻体悟。
感受变化:以笔为桥,书写跨越千里的山海情谊
来自杭州的创作者崔子川,在其作品《德令哈,我心中的诗城》中,为这座“远方之城”注入“诗意”的注解。作为曾在西部工作过的江南人,他对援青干部人才的辛酸与辛劳感同身受,更被当地的变化深深触动。
“没到过海西州的人以为这里只有荒凉;来了才发现,浙江援青干部和当地农垦人用双手创造了历史。”崔子川观察到戈壁滩上光伏板绵延铺展、盐碱地蜕变为沃野奇迹,并将光伏电能、生态改善等成果带来的震撼融入创作。崔子川认为,“浙江援青干部的建设实践,就是用劳动和奉献创作的诗句。”
地区共鸣:以诗为媒,见证浙青两地的双向奔赴
《浙青同心梦,共谱海西时代章》的作者刘赟来自山东,当看到浙江捐赠的图书馆里孩子们雀跃的身影,看到青海特产通过浙江渠道走向全国,他深受触动:“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成就。”
在刘赟看来,浙江为青海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理念,青海则以淳朴的民风、壮阔的自然馈赠,让援青人收获了精神成长。“援青干部在奉献中学习,青海在接纳中进步,这种双向赋能,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鲜活注脚。”
同心筑梦,让诗歌成为跨越山海的“连心桥”
对于此次诗歌创作活动,崔子川点赞活动提供诗歌“记录大时代、大情怀”的平台;刘赟直言,浙江援青的经验值得全国学习,诗歌创作活动不仅是对援青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援青精神的传承与滋养;朱悠悠认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浙江援青工作,期待有更多人参与伟大使命……
“高原之上,昆仑山下,八百里盆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的发源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如《践约昆仑》作者杨长海所言,这些诗歌或许风格各异,却都流露出对同胞的深情,对共同梦想的向往。来自昆仑的风带着“浙青同心”的旋律在山海间回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诗意暖流中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