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残运会圆满举办引发热烈反响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记者 施力维 李攀 丁珊 通讯员 戴玲爱)杭州亚残运会圆满举办,这场体育盛会留下的精彩记忆和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热议。
来自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展现奋进力量和卓越品格,奏响生命的强音。中国践行“阳光、和谐、自强、共享”的办赛理念,浙江以出色的赛事组织、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赢得了国内外各界好评,并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拼搏,体育精神激情迸发
502枚金牌,21次打破世界纪录、72次打破亚洲纪录,杭州亚残运会上每一块金牌的诞生、每一次纪录的打破,都是残疾人运动员的逐梦之旅。
杭州亚残运会上,他们把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诠释了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中国代表团皮划艇运动员谢毛三,为中国代表团拿下首金,“国旗因我而升起,很高兴杭州让我圆梦。”在37岁摘下这块颇具历史意义的金牌,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生涯算是圆满的终点,但对于谢毛三来说,这只是她奔向下一个目标的起点。她期待在巴黎残奥会赛场上继续追梦、再创辉煌。
在硬地滚球赛事中,中国代表团拿下3枚金牌,中国代表团硬地滚球教练谭巍麟说,大家将坚持科学训练,再次突破自我。
亚残运会为亚洲各国各地区残疾人运动员搭建了追寻梦想、展示风采的最好舞台。开幕式上,科威特代表团成员内扎·穆罕默德,以一段轮椅舞蹈让世界认识了乐观坚强的他。在内扎的悉心指导下,科威特代表团田径运动员费萨尔,在轮椅竞速项目中夺得了该国唯一一块奖牌。“我的舞蹈不会停止,我要把这份快乐带给全世界。”内扎说,他希望每一个残疾人都能不被身体的残缺所束缚,生活可以充满希望。
奋斗,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杭州亚残运会上的动人场景,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超越时间、国籍、种族、性别和身体条件等诸多限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杭州亚残运会圆满闭幕了,但超越自我的奋斗追求不会止步,将不断激励包括广大残疾人在内的每一个人。
朱祥生是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作为一名“小青荷”,他连续为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做志愿者。其间,他热情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自己也深受感染。不久前,他还向杭州市作家协会提交了入会申请:“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我想把残疾人的故事写下来,传播开。”
时间会流逝,但盛会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葆生机。来自杭州余杭的残疾人阮成,从皮划艇运动队退役后,开始学习轮椅舞蹈和声乐。他和轮椅舞蹈队成员在杭州亚残运会期间,一起演唱推广歌曲《我们都一样》。“接下来,想延续好亚残运会留下的热度,推广我们的轮椅舞蹈,让更多残疾人快乐起舞。”阮成说。
杭州亚残运会,不仅是残疾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为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搭建了不断走向深入的舞台。残疾人工艺美术师蔡乐群,小个子有大能量。在亚残奥委员会大家庭成员参加的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集结酒会上,蔡乐群向外宾介绍了国画作品《春华秋实》。亚残奥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看后,用刚学的杭州话连声点赞:“毛好嘞(很好)!”“文艺作品能成为跨越语言、国界的桥梁,承载友爱和祝福。”蔡乐群说,借助杭州亚残运会,更多人了解了中华文化,自己的国画创作不会止步,将继续做好中华文化的推介传播。
温暖,人间有爱真情传递
杭州亚残运会的温暖,不仅在体育竞技场上,更在赛场外的每一个细节中。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在浙江、在中国大地持续传递。
萧山区体育中心场馆群运行团队新闻宣传主任董伟在亚残运会期间,用镜头记录下教练、运动员等互助、拼搏、友爱的感人瞬间,并赠送给各国各地友人。不少外国运动员留下联系方式,邀请董伟和场馆工作人员等中国朋友有机会到他们的家乡旅游。“杭州亚残运会不过短短一周,但我对残疾人朋友有了更深的认识。”董伟说,残疾人是我们社会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全社会需要以更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残疾人,我们都一样,都可以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来自全球各地的残疾人朋友触摸到了杭州的温度。亚残运会结束后,这些设施将持续使用、不断完善。
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是杭州亚残运会田径大项比赛场馆所在地。为了给群众和运动员带来最好的观赛和比赛体验,无障碍设施从黄龙体育中心内部延伸到大街小巷,融入城市生活。“以党建联建机制促进共治共建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一体谋划,多方力量联动协同。我们共完成283处无障碍设施的提升完善,涉及银行、酒店、未来社区等多个场景。”灵隐街道数字化综合指挥中心负责人方小虎说,“我们会继续保护好、利用好并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倡导文明新风,让无障碍理念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高质量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已经写进了杭州市残联工作计划中。杭州市残联理事长杨英英说,杭州将加快实施各项重点举措,全面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构建就业优先、教育优质、康复优享、精神富有、开放融合、整体智治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努力在全省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上示范引领。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