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案例库 > 舆情报告 正文

浙江要求官员以身试水“证水质”,舆论呼吁治水更需制度化

发布时间: 2014-07-27 17:37:30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舆情分析师 刘兆强

  6月26日,在浙江“可游泳河段”申报活动会议上所提出的“官员下河游泳以身试水”的要求,引发了媒体解读:样本、创新、作秀、造政绩……官员“以身试水”到底是真诚还是讨巧?

  另类诉求促成新的监督机制。从以往“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到如今浙江人大倡议“领导干部以身试水”,坊间的另类诉求促成了新的监督机制,可以说是环保工作的一次进步,让群众看到了全省上下治理水污染的决心和行动。大连日报指出,水污染一直困扰着百姓并为其所诟病,为此,公众要求治理水污染的呼声日益高涨。浙江官员“以身试水”是对百姓呼唤的有力回应,具有样本意义。河北日报、重庆晨报、现代金报、大河报持类似观点,“这种另类诉求推动制度创新,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人大的监督和组织,要求官员‘以身试水’,堪称污染治理的制度创新。”不过茂名日报却对此敲警钟——“让领导下河游泳,现阶段不失为一个促进河流污染治理的创新好举措。但实施过程中注意不要将领导下河游泳当成一种表演,而是要邀请群众参与进来。”

  官员以身试水的道德困境。i时代报认为,“网友悬赏请领导游泳,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戏谑化表达,如今有关部门却把噱头当真,推‘领导试水’,这就有点黑色幽默了。而黑色幽默的产生源于误读民意。”京华时报指出,将污染等需要治理的具体问题落实到空泛的道德层面,而非制度层面,必将导致一种可想而知的混乱。华商晨报、新安晚报认为,“下河游泳”不是治污标准,也不能因此矮化标准。重庆商报、渤海早报更认为,“以身试水”的最大价值在于一种行动决心的表达,“更多是展现一种姿态、讨巧”。三晋都市报、长沙晚报、北京晨报点评称,如今领导干部下河游泳,难成治污“试纸”,也难以证明水质达标,足以证明政府公信力缺失。北京青年报在《官员“以身试水”离环境善治有多远》一文中指出,“‘以身试水’是一种赌气式治理,固然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治理环境污染终究要依赖于工作机制。”

  “以身试水”更应执法“上岸”。烟台晚报、新华日报认为,“地方政府治理水污染,根本目的是保护水资源,而不是将‘治污成果’秀给领导和群众看。因此,领导干部‘以身试水’不如‘躬身治水’,在治污体制机制上想出硬招数。”华西都市报、河南商报、燕赵都市报等指出,治理河水污染,要宣示更要宣战。让领导下河游泳,更要让执法健康“上岸”,发挥应有效力。新京报评论道,管理者不仅要以身试水,也应邀请普通公众下河游泳,以验证自己的治河成就,是不是经得起公众的持续考验。而在扬子晚报看来,治污是“一世”工程,不能因“领导下河游泳”带来“一时”效果就放松警惕,而应完善惩戒机制,斩断权力与污染企业之间的利益链条,让官员无需下河游泳就能获得公众百分之百的信任,这才是能惠及“一世”的举措。

标签:编辑: 沈韩宇

舆情排行榜

一周涉浙舆情综述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