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地市网络形象 > 丽水 正文

感天动地九昼夜

丽水里东村山体滑坡灾害大救援纪实

发布时间: 2015-11-23 09:24:07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丁谨之 廖小清 金春华 郑欣慰 张韬

  人民军队好。

  1500余名部队官兵冲在一线、连续作战,“人员轮流上,机械不停歇”,轮番上阵,超负荷搜救。得到休整的战士们,在现场边上湿冷的高速公路隧道里席地而睡,就着矿泉水啃几口面包就是一顿饭,一身身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在灾区群众眼里,橄榄绿是希望、是生机,在险情出现的时刻,他们顶天立地,为百姓撑起一方平安。

  一曲快板在救援现场传唱:“交通部队黄勇刚,困难面前敢担当,长臂挖机技术精,闪转腾挪克险情……”创作者是一名丽水个体户,他的母亲是第一批被安全转移的村民。为感谢子弟兵,他多次来到交通部队的营区送粥,却总被婉拒。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人民军队好!地方有难时,部队永远是靠山!”里东村干部群众由衷感叹。

  当武警交通部队准备撤离时,坚持要把伙食费交给当地政府,被再三谢绝后,将两万多元餐费捐赠给莲都区红十字会;二炮某部离开时,不仅细心地填好被重型装备压坏的道路,还主动帮村里打扫卫生;省武警总队后勤部部长毛明横,不仅在现场全程参与了38名遇难者的搜救,在灾后重建时听说村里一名高三女孩在灾难中不幸成为孤儿,又主动与她结对助学。

  心与心相连,手与手相牵。救援部队,浙江人民牢记你们!

  “义乌勇士”连续抢险、“豪斯先生”千里送餐、受灾村民生死相助——

  浙江大家庭

  白墙黛瓦的李氏宗祠,坐落在里东村口的廊桥边。这里,如今已成为村民安置点,多了几分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

  走进祠堂,只见一摞摞柴火堆放在祠堂入口,两侧分别有一个土灶台,村民陈仁良等人开始为晚餐忙碌,几个中年男子正奋力劈柴。祠堂中,近百张行军床排列整齐,被褥铺盖一应俱全。墙边,心理咨询点、医疗救助站、应急电话服务点依次排开,工作人员在一旁守候。

  下午三四时,村民们或三五闲谈,或围坐打牌,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着手机游戏。古戏台上摆着一台电视机,正播放着连续剧《西游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分发丽水紫金老年公寓送来的豆浆。

  “有被有床,每餐有热饭吃,还有水果、食品。”村民陈少琴说,邻居王珠翠就住对床,这两个在灾难中失去家园的小姐妹,互相陪伴、宽慰,心情好了不少。

  人们聚居在同一屋檐下,这里宛如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越是灾难来临,越能检验人性之美。善良、真诚、道义、勇毅……屡屡成为救援现场最瞩目的焦点。

  13日深夜,熟睡中的李宣泽夫妇,被一阵由远及近的巨响惊醒。雨夜中,李宣泽带着一家及时撞门而出。“老头子,赶紧去隔壁家看看!”老伴钟爱桂的一声惊呼提醒了他。此时,邻居李金南的家门已被黄泥堵住,木门无法拉开,屋内传出阵阵呼救声。

  李宣泽就近找到一把铁锤,在木门上砸出可供通行的“逃生洞”,拽出了李金南年逾八旬的老母。“金南还在屋里!”在老人的哭喊声中,李宣泽不顾房屋随时倒塌的危险,从洞中跳入屋内,在齐腰的积水中四处寻找,终于拉出了腿脚不便的李金南。

  事发当晚,村民淳朴良善的品性,得到最好的展示:岳母与15岁的儿子失联,满心焦虑的邱旭沈却加入到铺路队伍中,以便搜救人员通行;发现灾情后,村民李永有并未立刻撤离,反复敲打四邻的房门并高喊示警,帮助两名村民在房屋被埋前逃生……

  在里东,村民们向我们平静地诉说这些曾经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当他们说起数千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者时,不少人眼角却闪起了泪花。

  这是一份感恩之情——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陌生救援者,与他们共同分担灾难带来的阵痛,用夜以继日的救援行动,诠释了浙江人的大爱情怀。这份来自异乡的关爱,足以驱散冬日的寒冷。

  11月19日17时40分许,在成功搜救出最后一名失联人员后,义乌民间救援队用拖车载着两台挖掘机,悄悄告别救援现场。

  他们,是最后一支撤离的民间救援队。14日上午获悉灾情,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立即组织队员增援。当天下午2时许,副会长吴志坚带领11名专业队员、4名挖掘机司机,组成第一梯队,抵达里东村。没有片刻休整,为尽快打通生命通道,分秒必争地抢救生命,吴志坚与队员们即刻投入救援,在15日凌晨2时打通一条道路,并挖出3具遗体。

  抱着尊重生命的理念,为避免对被困者造成二次伤害或破坏遇难者遗体,一确定大概位置,队员们就纷纷徒手扒开乱石、刨开泥土进行搜寻。双臂渗血的伤口,仿佛成为他们的队标。

标签:丽水|莲都|山体滑坡编辑: 沈韩宇

舆情排行榜

一周涉浙舆情综述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