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案例库 > 舆情报告 正文

6月政法舆情特点和传播规律

发布时间: 2016-07-03 14:00:45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作者:

  (一)舆情特点

  1.涉警舆情中公安执法议题形成“舆情风口”,关联舆情触发连锁反应

  自5月份雷洋事件以来,警察执法类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呈现出高峰不断、波澜起伏的舆情态势。而在“公安执法规范化”这一大议题之下,还延伸出“居民身份证查验问题”、“群众对警察执法的拍摄权”、“警察枪支使用”等多项“子议题”。

  在不同事件之中,各项议题嵌套重叠,形成了相对错综复杂的涉警舆论生态。一系列关联事件产生累积效应,被卷入这一“舆情风口”的单一个案,容易获得较之往常呈倍数增长的传播力。

 
  图1:近期涉警、涉法“执法规范化”舆情关联性分析

  2.涉法涉诉舆情中法律共同体共识与分歧并存,警察自媒体发声引发持续争议

  近期涉警、涉法舆情中,警察与网民、法官与律师在自媒体上的对话与争论较为常见。“广西律师撕裤”事件中律师群体迅速“抱团”维权,而较有影响力的法官检察官自媒体也在微信公号上刊文斥责律师不配合执法;“深圳警察强制传唤逛街女孩”事发后,一些警察自媒体发表的言论在央媒、门户网站中引发争议,新华社援引专家观点,在《求解执法争议之“结”》一文中列出了有些警察自媒体存在“帮亲不帮理”的现象,并表示“护犊子”现象无助于平息质疑。

  两类基层执法群体“打抱不平”的委屈心理,透过自媒体发声、形成一定层面的职业舆论层,这一做法本身利于平衡舆论生态,让群众听到一线执法人员的心声,但个别言论引发较为普遍的“非理性”、“情绪化”指摘,被指偏离执法人员应有的冷静克制、理性中立形象。

  如何以“改善警民关系、警媒关系”这一问题为导向,让舆论感受到基层干警群体真实工作画像的同时,在互相理解沟通而非对立紧张中,“真真儿”明白配合执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在喧嚣与争辩退却后更具探讨价值。

  3.媒体、专家、律师习惯超越个案进行立法、机制性反思,个案舆论探讨的纵深化特点更加显著

  经由雷洋案和深圳宝安事件反思执法规范化,经由律师撕裤事件反思立案登记制改革落实成效,经由聂树斌案历经10余年后由最高法院提审的申诉之路反思冤假错案的防范和纠错机制--在近期多起热点政法舆情中,这业已成为各方约定俗成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发展规律。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加速立法修法和顶层设计步伐也成为探讨重心。例如在警察查验公民身份证程序上,便出现了围绕2008年公安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2012年《人民警察法》和2011年《居民身份证法》三法“规定越多反而越乱”的争议。

  图2:近期典型涉警、涉法舆情个案中反映出的执法争议点和改进共识

  图3:深圳宝安事件历经三大舆情发展阶段,可见“探讨执法程序-期待顶层设计-呼吁警民莫对立”的舆论纵深化讨论特点

  (二)传播规律

  1.执法视频、现场图片已成执法监督“新常态”,短视频、网络视频直播促群体维权诉求呈裂变式传播

  统计显示,在移动端传播的突发事件现场短视频和图片、监控和执法视频截图,成为6月负面政法舆情的重要引爆点,公民对政法人员职务行为的拍摄与传播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监督“新常态”。除了公安执法监督中遭遇当事人拍摄的深圳宝安警察强制传唤并辱骂女孩事件,司法执法方面的广西律师吴良述立案被“撕裤”事件,涉及干警作风方面的湖南高院法官“上班开房”事件等等,现场图片和监控、执法视频均在新媒体上流传甚广。

  此外,在仙桃建垃圾焚烧站引发的环保维权事件等个案中,直播现场维权活动的短视频经由秒拍等迅速在微信群、微博上跨平台传播,个别事件中还出现了维权者利用网络视频直播的场景。较之此前微博这一单一传播渠道,短视频、网络视频直播强化了舆情传播中的参与性和现场感,刺激了更多当事人争抢新闻“UGC”的“生产欲”。

  图4:“深圳宝安警察强制传唤逛街女孩”、 “上海浦东机场爆炸” 、“湖南法官开房事件”和 “广西律师吴良述撕裤事件”的视频截图、现场图片

  2.近10年的袭警类搜索热度高于执法规范化,警察并非一直身处“黑五类”、各方理应正确看待舆论“放大镜”效应

  自雷洋案、和颐酒店女孩遇袭事件之后,涉警执法类舆情被密集曝光。继5月的兰州大学生被“打屁股”后,6月又有“广东男子误闯执法现场、没带身份证被打断7根肋骨”等影响性个案,公安执法规范化类舆情一时间在舆论感观上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然而,若以平衡、长远的视角进行舆情观察,不难看出受媒介社会化与议程设置的影响,舆论“放大镜”效应显而易见。实际上,近年来,媒体、网民并非一直只关注执法不规范问题,袭警与暴力抗法也始终备受关注。仅以一年前相对比,就可发现因上海交警遇暴力抗法牺牲等一系列典型个案,“严惩暴力抗法”在2015年6月期间就曾连续多日被聚焦。

  而对比“袭警”与“执法规范化”近10年来的百度搜索指数可见,对“袭警”的平均搜索指数明显高于“执法规范化”。一定程度上这或可表明,一些“警察蜀黍”其实可以稍安勿躁,理性看待社会热点话题的正常波动与转变,“执法不规范”并非一直都是政法舆论场的“主旋律”。而喧嚣中的舆论如若保持“回头看”的习惯,也能在涉警舆情的讨论中更加平和、均衡,从而尽到更多传播责任。当然,严惩暴力抗法行为的同时,勿忘执法权威和警察队伍形象建设的根源在于每一次执法的公开、公正,这一舆论共识也已愈发明晰。

  图5:应理性看待政法舆情热点的波动转变--2016年5月起,雷洋案引发舆论持续聚焦“公安执法规范化”;一年前的2015年6月,“暴力袭警”话题曾被热议

  图6:百度指数中,近10年来“袭警”的搜索指数(绿色线条)整体明显高于“执法规范化”(蓝色线条),一定程度上可表明警察群体在舆论场中并非当前感观中的那么“水深火热”

  3.媒介社会化催生聂树斌案舆情长尾效应,同类个案舆情引爆力“昔非今比”

  数据显示,聂案提审成为该案异地复查后的又一关键舆情传播节点。回溯聂案自王书金案2005年曝疑似“一案两凶”后的关注轨迹,与媒介社会化的发展之路不谋而合。2009年微博的出现让更多普通网友听到了律师、法学家对关注聂案的呼声,而聂案启动异地复查已是微信广泛使用之时,在2015年4月召开的复查听证会等重要节点,微信群和朋友圈成为法律共同体研讨案情、理性评价司法公开进步、期待“疑罪从无”尽快落地的关键地带。此次最高法提审聂案再度引发社交媒体上的“全民围观”,可见媒介社会化对典型个案形成舆情长尾的拉伸作用。

  图7:聂树斌案异地复查后的关键舆情传播节点

  而在同类个案中,媒介社会化对舆情的引爆力也明显大有不同。以公民涉嫖被抓过程中意外死亡的个案为例,早在14年前,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程树良归乡途中涉嫖死亡一事即被媒体报道。但较之今日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接力议程设置、将“涉嫖执法也应遵循程序正义”推置舆论场中央,彼时仅凭传统媒体“一条腿走路”式的单向传播,虽当事人也是“高知”且案情相类似,但却远未如雷洋案一般引爆舆论场。

  图8:14年前,武汉理工大学一教授归乡途中涉嫖死亡事件即被媒体报道,但影响力远不及由社交网络曝光并引发“全民围观”的雷洋案

  较之魏则西事件与和颐酒店女孩遇袭事件,雷洋案经历了目前仍未了的舆情“拉锯战”。“不关注,你就是下一个xx”背后凝聚了从中产阶级到底层群众对基本人身安全的焦虑,让其注定不会成为“断头新闻”。

  4.环保维权类群体性事件再现邻避效应,但“老不信”外多了一份“冷反思”

  从多地的PX事件到仙桃事件,“邻避效应”早已为网友所耳熟能详。仙桃事件中,“别处建不了,我们也不要”的“避险”心态,借由微信群和QQ群等自发性组织活动,在更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扩散式传播。政府的事前决策沟通仍是舆论眼中的“槽点”,《新京报》刊评将此与英国“脱欧”前,首相卡梅伦未向公众及时告知利弊相比较。而在一些意见领袖看来,即便普及宣传到位,“老不信”也仍难“破局”。有网友直言“不是信不过PX,是信不过监管”。

  不过,仙桃事件中的网络自净机制虽难以与群体极化情绪相抗衡,但一些本地民众、意见领袖自发性加入介绍“他山之石”等科普知识、助力辟谣中,“老不信”在邻避事件中的地位受到更多传播主体的多元对冲。

  图9:网友“仙桃老猫”发表的《分析抵制垃圾焚烧厂背后的猫腻》所援引的新闻图片

标签:环保编辑: 沈韩宇

舆情排行榜

一周涉浙舆情综述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