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地市网络形象 > 杭州 正文

垃圾分类正确率95%以上 杭州这个小区怎么做到的

发布时间:2019-07-23 11:09:0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赵路 通讯员 章洁 董志岚

  浙江在线7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路 通讯员 章洁 董志岚)在杭州西湖区的古荡街道,有个叫绿洲湾的小区名声很响。

  最近几个月,在区、街道等层级的数次检查中,绿洲湾小区的垃圾分类正确率全部达到了95%以上,垃圾分类的居民知晓率已经接近100%。此外,该小区还获得了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等荣誉。

  究竟是怎么做到的?7月19日上午,记者前往绿洲湾小区,一探究竟。

  陶宝丽正在巡察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垃圾分类,开头最难

  挨家挨户上门劝

  绿洲湾小区位于余杭塘路与丰潭路交界口附近,建于2002年,共7幢居民房,144户。

  走进小区,记者马上看到了大门附近的垃圾投放点——今年6月,该小区把原有的4个垃圾投放点撤掉了3个,仅剩这一个。绝大部分居民扔垃圾走得远了,但小区的垃圾分类正确率一点没降,反而从90%左右上升到了95%以上。

  记者在垃圾点旁观察了近15分钟,发现共有4名居民来投放垃圾,他们手上至少拎着两个袋子——装其他垃圾的袋子扔进黄桶,装厨余垃圾的袋子扔进绿桶,还有人把纸板、塑料瓶等放进可回收物的箱子当中。

  “大家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加上最近杭州人人都在关注垃圾分类,作为标兵,我们当然不能落后是不是?”71岁的居民陶宝丽自豪地告诉记者——小区的垃圾分类监督员,她一当就是9年。

  2010年起,杭州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绿洲湾小区成为了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从那时起,该小区每幢楼选出一位监督员,每天早晚各在垃圾箱旁蹲点一个半小时,指导居民垃圾分类。

  万事开头难。

  陶宝丽说,和其他小区一样,当时,绿洲湾小区的居民几乎没有垃圾分类意识——吃剩的、用过的垃圾,一股脑儿丢进垃圾桶。“监督员执勤的时候,还能盯一把,说两句。没人的时候呢?大家又乱扔了。”

  几位监督员找到社区一商量,决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社区上门给每户居民免费分发垃圾桶和厨房垃圾袋,并在每个垃圾袋上标上特定编号,对号入户。而每位监督员每次轮值至少抽查5个袋垃圾,遇到“袋桶不符”的,则挨家挨户上门劝说。

  “我们上门时,就有人当面争论,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还有人,连门都不给你开,说我就不分类怎么了?” 陶宝丽说,社工和监督员们,除了自己拼命恶补垃圾分类知识,在小区里反复宣传外,也见招拆招,想了很多办法让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视起来——

  比如,每天在小区的QQ群里公布垃圾分类的检查情况,夸奖和批评都是“实名制”;

  比如,绿洲湾小区设了“垃圾分类之星”,每月评选一、二、三等奖,由社区出资购买绿植等,实实在在奖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

  还比如,真碰上垃圾不分类、又不愿意沟通的居民,监督员也有些“小窍门”。“4幢一位居民,始终不愿意开门,我就在楼下喊他的名字。等他探出头来,我就直接跟他讲垃圾分类的事。讲着讲着,他就自己跑下楼了,毕竟邻居们都听见了,他也觉得很没面子是不是?” 陶宝丽告诉记者。

  就是这样一次次劝说,一次次评奖,绿洲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有了初步改善。截至2013年前后,小区垃圾分类率首度突破了60%。

  小区居民在分类投放垃圾

  分“袋”是表面,分“类”才是根本

  居民微信群里的大讨论

  “2013年,我来到社区工作后,发现绿洲湾小区的垃圾分类提高很快,但问题依然不少。”绿洲湾小区所属的古荡街道文华社区党委书记王宇青告诉记者。

  在王宇青看来,当时,绿洲湾小区垃圾分类的最大问题,在于“分袋不分类”:虽然绿垃圾袋扔绿桶,其他垃圾袋扔黄桶,但垃圾袋里是否装着“合适”的垃圾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他垃圾如果被装在厨余垃圾袋里,那么即使‘袋’被扔在绿桶里,我们垃圾分类的作用依然是零!”

  在社区的指导下,2013年下半年起,绿洲湾小区的垃圾分类监督员,开始逐个破袋检查,并找到分类不规范垃圾的“主人”,一点一点纠正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

  而文华社区,则为监督员们准备了整套装备:志愿者红马甲、帽子、橡胶手套,以及顶端带铁钩木棒。别小看这根木棒,它可以帮助监督员把垃圾桶里最底层的垃圾袋“掏”出来。

  “开袋检查,开始时很多人不适应。尤其是夏天,那味儿可真难闻。”陶宝丽表示,苦虽苦,可当时所有人都在坚持,“如果这时候放弃了,那么以前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与此同时,在绿洲湾小区的QQ群和微信群里,对于垃圾分类的大讨论也开始了,从早到晚,几乎一刻不停。

  “大骨头是厨余垃圾还是一般垃圾?”

  “头发呢?”

  “贝壳呢?”

  ……讨论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来自居民的,也有来自垃圾分类监督员的。遇到争论时,大家都会去查阅各种资料,把结果贴在群里。也有人咨询政府相关部门,一个个解决难题。

  “一方面,杭州垃圾分类规则不断明晰,给了大家有力的指导;另一方面,在不断的探讨中,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绿洲湾小区,真正的垃圾分类也不断铺开、深化。”王宇青表示。

  2017年,绿洲湾小区的垃圾分类正确率迈上了80%,由于绝大部分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小区取消了垃圾袋

  “实名制”,将监督员的“蹲点”改为“巡察”。同年,绿洲湾小区入选“浙江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智能分类可回收箱”

  垃圾分类也有科技助力

  厨余垃圾可换肥皂洗手液

  2018年下半年起,不少绿洲湾小区的居民发现,在小区垃圾投放点旁,多了一组“智能分类可回收箱”。很快,居民们人手发到一张“垃圾分类储值卡”,拿着卡在读卡器上一刷,选择所投放的垃圾种类,按下对应的按钮,相应的箱门会打开。可回收物投放入箱后,箱门会自动关闭。

  这是小区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以科技助力垃圾分类的举措。“回收箱的底部,有称重装置。居民放进去的可回收物,称重后会自动换算成积分,打进居民的账户,就像存钱一样,很方便。”该设备的运维方、浙江联运环境工程公司经理萧圣衍介绍。

  记者注意到,机器旁边的告示牌上,写着垃圾兑换积分的规则:厨余垃圾,每100克等于1积分;纸张类,每100克等于10积分;金属类,每100克等于10积分;塑料类,每100克等于15积分;玻璃也可投放,但不得积分。

  在“智能分类可回收箱”边,还有一个“积分兑换站”。居民刷卡后,可以用积分兑换到日用品。记者也注意到,一块价值7.9元的船牌肥皂,需要790积分;价值16元的舒肤佳洗手液,需要1600积分;价值20元的毛巾,需要2000积分。

  “积分的取得和兑换都很方便,我们每天收到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越来越多。” 萧圣衍说,这么做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本来会进入黄桶的垃圾越来越少,小区真正实现了垃圾减量。

  一组数据显示,采用“智能分类可回收箱”后,绿洲湾小区的黄桶的清运量,从去年的每天11桶左右,下降到如今的5桶左右,减少了50%以上。

  绿洲湾小区居民自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表演

  “绿洲湾小区垃圾分类做得好,经验很多。比如,我们培养了一支给力的垃圾分类监督员队伍;又比如,及时引进最新设备,助力垃圾分类。” 文华社区党委书记王宇青告诉记者,她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垃圾分类年复一年的坚持。“九年时间,不断摸索,不断努力,才是最大的法宝和财富。”

  这两天,一支由绿洲湾小区居民组成的垃圾分类的表演队,已在周边小区开演。他们通过小品、舞蹈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此外,从社区到街道、乃至杭州市、浙江省,来绿洲湾小区的垃圾分类考察团越来越多,“绿洲湾经验”正在不断复制推广,助力我们身边的垃圾分类“新时尚”。

标签:垃圾分类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