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分类观念很普及垃圾桶还是不干净?
下午5时,生活新境小区一处垃圾桶已经满溢。
近日,记者走访了海曙片区的若干新老小区,如江厦街道郡庙社区的新大世界小区、灵桥小区,南门街道马园社区柳汀新村、澄浪社区生活新境小区等进行平行对比,看到“各家都在努力,成果仍参差不齐”的现状。在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当下,如何推动完成垃圾分类的进一步精细化,减少二轮、后期处理的“麻烦”,或许是未来一段时间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本期“变形记”,将聚焦各项“特征”较明显的澄浪社区生活新境小区。
现状
垃圾分类宣传铺天盖地
可垃圾桶还是“什么都有”
海曙区是我市推行垃圾分类较早、执行力度相对较强的片区。走进海曙近市中心一带的小区,垃圾分类宣传俯拾即是。大型墙面招贴画,报刊栏上的海报,公告栏的“须知”,花坛绿化里的立牌,密布在小区入口、楼道、休闲空间、垃圾房各处,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无孔不入”和“全覆盖”。然而细看垃圾桶,情况不容乐观。
4日下午5时,记者走进海曙南门街道澄浪社区生活新境小区,该小区共有七八处垃圾点位,每个点位都设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各一,附有详细的分类说明和标识。而当记者翻检一处点位的垃圾桶时,发现黑色其他垃圾桶里有多个塑料瓶,应属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桶里塑料包装、纸板包装物混丢明显。垃圾房门口,已将满溢的其他垃圾桶尚未清运。小区其他点位,不少垃圾桶都是满溢状态,露在外面的垃圾袋几乎没有分类可言。
记者碰到多位来丢垃圾的居民,大多手中只有一个袋子,随手一扔就完事,对周围花花绿绿的宣传视若无睹。此外,该小区已设“搭把手”智能回收站,可就在不远处一车棚门口,纸板箱、塑料瓶、废纸等可回收物仍以传统“拾荒”形式裸露堆放,无人看管。
居民
大家都知道垃圾要分类
但好多人还是不明白怎么分
走访中,记者随机询问了生活新境小区多位不同年龄层的居民。
一位年轻女性林小姐来扔外卖垃圾,是一份吃剩的酸汤鱼,里面还剩不少汤水,用塑料盒、塑料袋装在一起,包括用剩的一次性餐具。她并未多想,将袋子扔进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并自信地说:“我已经分类了呀,吃剩的东西,当然是厨余垃圾。”
中年周阿姨认真地拎了两个袋子下来,一个是厨余垃圾袋,一个是普通的垃圾袋。“我知道,厨房里的垃圾是厨余垃圾,客厅里和厕所里的都是其他垃圾。”阿姨很有底气地说,她是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这些知识都培训过。但是在她的垃圾袋里,记者发现不少食品包装袋都被放在厨余垃圾袋里,其他垃圾袋里也有一部分塑料盒等可回收物。
除了垃圾房是“四分”外,生活新境小区其他点位的垃圾桶都是“二分”,即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类。
抱着孩子遛弯的居民任女士谈起垃圾分类,显得很有兴致。“我家就在垃圾点位对面,大家都知道要垃圾分类,现在只有这两种垃圾桶,就是绿色和黑色嘛,大家一般都拎两个袋子来的……”当记者试着提到“四分法”时,任女士却有些犹豫起来。
走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经过前期大规模的宣传,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不少居民还能就“干湿垃圾”讲出“段子”。然而很多人对于“并不是干的就是干垃圾,湿的就是湿垃圾”的概念还是很模糊。
生活新境小区生活街上摆摊的一位上年纪的阿姨甚至很直接地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在宁波还没有强制执行嘛,所以比较随便,以后像上海一样开始罚款,大家就会认真分了”。
观察
“细分不会分”
是目前许多居民的想法
记者又观察了生活新境小区较为偏僻的几个垃圾点位。这几个点位的垃圾桶容量不大,“成分”比较容易看清。
记者发现,居民中,知道厨余垃圾要跟其他垃圾分开的人并不少。据观察,位于厨余垃圾桶里的基本以社区统一发的厨余垃圾袋为主,其他垃圾桶里内容相对复杂,多数居民已经具备两袋分开的意识。
只是进一步细究,厨余垃圾袋里的内容却经不起考察。各色餐巾纸、食品袋、大小骨头、海鲜贝壳、外卖垃圾混杂交错。“细分不会分”,生活新境小区一位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话很有代表性。
因为厨余垃圾“名声响亮”,大家一听,就以为是餐厨剩下的垃圾,至于猪大骨、贝壳这些更多意义上存在于“理论”和“段子”层面的东西,在实际碰到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明确区分。
“我市推行垃圾分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厨余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区分出来。”一位对垃圾分类兼具有观察和体悟的志愿者说,“厨余垃圾的纯净度决定了后续堆肥或者产生沼气的便捷度,将‘猪不能吃’的东西混入厨余垃圾,其实是在给厨余垃圾处理厂增加后继处理的麻烦。较硬、不易粉碎的硬物混入其中,也容易损害造价不菲的厨余垃圾处理机。所以,提高大家对厨余垃圾的认知和‘为什么这么分’的知晓度,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比较重要的事。”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