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834万创新高 就业形势好不好?
说一千道一万,走出校门靠实干(民生视线)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岗位供给增幅大于求职人数涨幅,并未出现“最难就业季”的趋势。
●产业布局与高校资源存在地域空间错配,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各类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都需要做出调整,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变化。
大江南北,春光烂漫。当此时节,有一个群体正在奔忙着——又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最后关头。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34万,再创新高。截至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找得怎么样了?与往年比,有哪些新变化、新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哪些经验值得推广?本报记者选取了陕西、浙江、湖北等高校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进行深入采访。
看大局——
经济转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机遇
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不好?
“好,一如既往地好!”聊起这个话题,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宣传处处长李德伟笑呵呵地说,就业季就是企业的“抢人季”,学校今年应届毕业生544名,光第一场招聘会就来了157个单位、3593个岗位,其中数控加工专业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达1∶22。
“就业率非常高!” 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蔡军说,近三年,学院的就业率为98%,今年就业的出口依旧较为畅通,不少学生已确定就业岗位。
“有一定压力。”华中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去年就业市场大环境不够理想,2019届毕业生中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上升,相应考研失利的同学也在增加,这部分同学集中在春季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采访中,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呈现不一样的就业表现。不过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虽然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经济增长转向消费驱动,高素质人才需求旺。莫荣解释道:“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要大大高于对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更强调创新、服务和质量,走的是与信息化、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及低碳发展的新型道路,对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高素质人才机遇多。传统产业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支撑。近年来,包括部分经营较好的民营企业在内,不少企业对员工文化水平要求日益提高。比如,在浙江宁波,随着产业升级加速推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汽车维修工、模具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高技能人才岗位,平均年薪可达8万元。
——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高素质人才空间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使新的就业资源和机会被不断开发出来。此外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也更加灵活,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化,有利于他们把握住就业机会,或者通过创业等新方式实现就业。”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说,从人力资源市场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近年来新业态、新产业的用工需求和实际用工数量都在增加。
“因此,我们看到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还是比较平稳。”莫荣说,并未出现“最难就业季”的趋势。
去年底,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届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为2.68,较上年的1.78有所提升,201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好于上年同期。整合应届生的招聘、求职及调研等数据,今年岗位供给同比增长81%,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1%,岗位供给增幅大于求职人数涨幅。在2019年应届生的求职人群中,有45.6%的受访大学生已拿到录用通知书。
细把脉——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感觉找到工作确实不难,但想找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岗位就不太容易了。”自去年9月以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2019届毕业生吴智立一直在寻找心仪的岗位。
吴智立道出了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心声,虽说不愁找不到工作,可就业依旧有“难”点。
“难”在耗时耗力。专家们分析,从就业过程看,就业信息获得、择业成本、家庭期望、各种应聘与考试准备等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上需要花费更多心思和精力,呈现工作搜寻时间长、择业过程艰难等特点。
“特别是这两年来,有些用人单位面试过后不签约,要求先实习,实习期有时长达3个月,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最后再以某些理由不签约,增大了学生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华中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难”在满意度低。因为薪酬水平低于预期、工作地点和工作条件不理想、岗位职能与专业不对口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找到的就业岗位不是很满意。麦可思公司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离职的比例比较高,平均在35%左右。
因为这些“难”,高校毕业生还衍生出一个群体——“慢就业者”。所谓“慢就业”,是指毕业半年后仍处于非就业状态的毕业生中,多数在继续找工作。有的毕业生准备继续求学,有的准备考公务员,有的正在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有的想休闲一段时间再考虑就业问题,有的既无就业也无其他计划。
“积极的、有计划的、基于职业发展考虑的‘慢就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积极的作用。但因长期找不到工作、对就业丧失信心是毕业生消极应对就业的表现,应重点关注。”莫荣说。
岗位多、需求旺,为何高校毕业生仍然“就业有点难”?
“这背后还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赖德胜说。
产业布局与高校资源存在空间错配,产生区域矛盾。“陕西是高校云集之地,高校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人才济济,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但陕西吸纳当年全部毕业生还是困难重重。”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刘鹏程说。
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技能存在差距,产生匹配矛盾。刘鹏程介绍,招聘会统计结果显示,在学历、薪酬等方面,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双方意向较为温和,但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和求职者意向要求则差距较大。
对此,赖德胜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的培养根据适龄入学人口结构与产业发展长期趋势做出招生规划,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紧贴市场变化,非常灵活。大学生的供给侧在适应需求结构转型方面面临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有待化解。
开药方——
做精就业服务、优化课程内容,让毕业生与岗位需求更加匹配
解决上述矛盾,需要企业高校、管理部门精准施策、各个击破。
走出去、引进来,本地吸纳不了,全国各省来帮忙。“陕西这么好的高校资源切不可浪费了,为了帮助本地毕业生顺利就业,我们以校园会为抓手,欢迎各省、地、市及各行业企业来陕招聘,也主动走出去联系外省企业组团赴陕招聘,同时及时与其他省份人社部门关注互通社会招聘会的信息,积极引导毕业生求职就业。”刘鹏程说。
开讲座、传经验,学校帮助毕业生识别就业陷阱。华中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有的企业在签订协议时,只说年薪有多少但不说具体的薪酬比例划分,是税前还是税后、是否包含五险一金……就业指导讲座和培训中,都会专门安排相关内容,帮助毕业生排除风险。
全方位、高精度,公共服务牵线搭桥,帮助毕业生降低择业成本。3月下旬,人社部宣布第六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正式启动,各地将举办至少800场现场招聘会,活动持续至6月7日。除了招聘会,各大高校还开展各类就业指导。“我们学校的研究生,第一学期就开设了职业发展课程,到了毕业季,还开设求职训练营,邀请企业参与校园模拟招聘大赛,开展公考、事业单位等笔面试培训和模拟公务员面试大赛,全方位帮助学生们做好准备。”华中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
对于技能偏差问题,赖德胜表示,各类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都需要做出调整,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变化。
对此,西安文理学院有自己的探索。“师范是我们学校老本行,这几年,我们专门针对小学教育师资要求,推行四年全程实践,即大一进行认知实习,了解未来的工作场所、教育对象;大二进行教育见习,利用所学知识做教育观察;大三是教学实习,教4—6节课;大四毕业实习,完成一定教学工作量和考核指标。”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曹莹说,从入学起就“备战”毕业求职的各项举措很管用,学校学生就业率一直比较高。
化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浙江还抓住了创业这一环节。前不久,第二届桐乡籍大学生就业创业推介会在桐乡市举办。会上,全国首个实体大学生创业银行揭牌,创业银行集信息交流、政策落地、导师结对辅导、社会帮扶、金融支持为一体,兼具金融与非金融功能,全方位助力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当天,就有4名创业大学生和2个大学生创业公司获得了总额达720万元的创业贷款授信。对于初创型企业,桐乡还将提供初创奖励、无息贷款、人才奖励、免租金工作场所等配套政策。这些政策红利,大学生创业者同样可以享受。
就业歧视是就业的难题之一。日前9部门联合发文,严禁就业性别歧视,发布性别歧视招聘信息最高可罚5万元。“作为管理部门,我们一方面大力宣传《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使招聘企业和求职者自觉规范自己的招聘求职行为;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招聘企业资质审查制度和规范的招聘信息审核程序,保障招聘求职两个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努力创造一个合法、公正、和谐的招聘求职氛围。”刘鹏程说。
“说一千道一万,走出校门靠实干。我给自己的‘预期’降了降温,先找份工作干起来,积累经验,能力强了,发光发热的机会和舞台总会有!”吴智立说。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