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正文

破获案件262起 浙江通报打击网络黑产犯罪情况

发布时间:2019-05-10 14:08:1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贾晓雯 通讯员 陈谊

  省公安厅“净网2019”专项行动新闻通报会现场 浙江省公安厅 供图

  浙江在线杭州5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贾晓雯 通讯员 陈谊)网络黑色产业(简称“网络黑产”),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网络媒介,为黑客攻击、网络黄赌、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水军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帮助,并从中非法牟利的犯罪产业。今年以来,我省公安机关组织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打击整治网络黑产违法犯罪活动。

  今天,浙江省公安厅召开净网2019首次新闻通报会,浙江在线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清理网络黑产相关广告帖文1750条,关闭网络黑产交流、交易网站栏目(网上群组)8912个,处理因未落实网络安全措施的网站、网络服务提供商678家;破获从事网络帐号恶意注册、非法第四方支付、网络营销推广、钓鱼网站搭建、木马程序制作、电话“黑卡”制售等各类网络黑产刑事案件26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47名,打击整治行动成效明显。

  据了解,我省网络黑产违法犯罪活动存在四个突出特点。

  犯罪类型多样

  当前,网络黑产正不断地渗透到互联网犯罪的各个环节,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撑,并逐渐演化出相应的犯罪类型。

  记者了解到,这些类型包括,账号身份类黑产主要为违法犯罪提供各类虚假身份,通常包括在网上各类平台,冒用他人身份进行“实名”注册认证网络帐号或者开卡激活手机卡、银行卡等;技术服务类黑产,通过软、硬件开发,提供恶意脚本编写、钓鱼网页搭建、网站渗透、网络代理、流量劫持等技术服务;资金结算类黑产,诸如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等,利用监管漏洞,为犯罪团伙提供隐蔽的资金流转、结算渠道;营销推广类黑产,则利用各类网络资源,为网络黄赌平台、诈骗网站等进行广告投放和信息推送,增加网络流量。

  犯罪危害加剧

  网络黑产的不少行为本身就具有现实危害,比如,买卖他人信息,制作贩卖黑客攻击软件、木马病毒,搭建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销售违禁物品的网站、通讯群组,还有办理买卖非实名银行卡的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或危害网络安全,或破坏、扰乱金融管理秩序等。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黑产通过掌握账号、信息、工具、服务等犯罪资料,成为大多数网络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温床,是网络犯罪生态中最为顽固的部分。

  近年来“傻瓜式”黑产工具、平台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本相对“高端”的网络犯罪门槛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犯罪底层人员通过网络黑市,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相关犯罪资源,掌握犯罪方法,具备了从事高科技犯罪的操作技能,从而促使相关犯罪基数成倍增长,社会危害被进一步放大。

  犯罪手段新颖

  随着网络监管措施的逐渐严密,网络黑产犯罪手法也在不断升级换代。市场上的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产品,如果自身存在漏洞或缺陷,往往会被犯罪分子盯住、传播、放大,并加以利用到网络黑产领域中。同时,犯罪分子通过对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作案水平、提升了犯罪效率。

  比如,有犯罪团伙利用网络技术破解、编写程序外挂等接口代码,制作短信、电话轰炸软件,每天攻击达上亿次以上。有犯罪团伙利用简单服务发现等协议漏洞,制售流量攻击工具,效果达到了传统攻击的100倍以上。有犯罪团伙制作“秒拨”客户端软件,利用“秒级切换”“断线重拨”等技术,来挑战网站对异常访问的管控策略。还有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打造“人工智能”模式的打码平台,实现对图形验证码的批量精确识别,绕过网站实名认证检验机制。还有利用“群控”等通信技术,搭建“猫池”设备模拟出大量的手机终端,实现对海量电话卡的集中控制和使用,被广泛应用于电话“黑卡”养号、验证码接收、批量拨号、群发短信等犯罪场景。

  犯罪模式隐蔽

  网络黑产团伙掌握着犯罪核心资源,且往往躲藏在大量网络犯罪的幕后,给公安机关打击带来极大的挑战。一方面,部分网络黑产犯罪团伙为降低或规避法律风险,刻意不直接从事具有现实危害的犯罪活动,而只是为下游犯罪分子提供黑产工具或服务,行为上具有一定的伪装性、迷惑性。另一方面,网络黑产从业人员的反侦察意识不断增强,在与关联犯罪分子完成交易后,会立即采取屏蔽措施,停用相关的联系方式,删除所有的通联内容,还事先设计好对下游犯罪主观上“不明知”的说词,防止公安机关追溯打击。

  同时,不少犯罪分子还充分利用自身网络技术和资源的优势,通过假冒他人身份、在境外架设服务器、通过“暗网”交流、使用虚拟币支付、采用复杂加密算法等方式,达到隐藏身份、逃避打击目的。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犯罪团伙向更隐蔽的区域转移,有的甚至向境外迁移,寻求当地的犯罪保护伞。

  省公安厅网安总队负责人说,我省公安机关将继续深化“净网”行动,持续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借此机会提醒广大网民,要增强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克服侥幸、贪财等心理,在网络生活中尽量减少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更不应该主动为犯罪分子提供个人信息,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拒绝访问高风险甚至是不良网站,拒绝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应用,一旦遭受不法网络侵害,请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寻求帮助,切勿认为事小而置之不理,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

标签:网络;黑色产业编辑:张路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