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大格局·强合力
浙江奋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编者按:5月22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其间,还将举行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等重要活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机制,扎实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本报今起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垂注。
浙江在线5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陈佳莹 通讯员 王美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区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浙江新一轮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将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今年全省要重点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要求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浙江正以更高质量、更大格局、更强合力,推进接轨融入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眼下,浙江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步入走深走实的新阶段。
共建共享
谋划创新共同体
“一体化”“高质量”,这是中央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的两个关键词。“现在长三角各地制定政策规划时都会想到一体化,搭建平台也是基于一体化。”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随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推进,一个个跨行政区的“共同体”建设不断提速。
今年3月,由浙沪两地政府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迎来了“数字经济”项目集中签约。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引进了10余个机器人相关产业的项目。”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引进项目的核心人员均在上海安家。平湖能解决上海产业发展的空间瓶颈问题,又能在交通、营商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设园区获得了双赢的结果。
去年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年12月30日,规划16.5平方公里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今年3月,园区正式发布产业规划,15个专项规划全部完成评审。目前,产业招商、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过去,合作共建产业园对嘉善而言几乎是空白的,而目前正在快速推进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则真正体现了合作发展。”嘉善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与苏州工业园开发方合作,今年计划投入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合作方则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力度。据悉,该产业园将以智能传感为核心技术聚集产业,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无论是大手笔的G60科创走廊建设,亦或是越来越多的跨省产业园等新平台,去年以来,多类型、高水平的合作载体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不仅能实现产业融合,更能真正在这一方方小天地中通过落实跨行政区域的系统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的一体化。
以跨省产业园为代表的新型合作载体是加快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平台。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审议,随后各地也将陆续出台“行动方案”。专家表示,长三角各省市应真正规划共谋,根本上解决顶层设计问题,真正朝着创新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共生共荣
升级产业链合作
从与沪苏毗邻的嘉兴、湖州,到地处浙南的衢州、丽水,一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的产业合作可谓遍地开花,正向着“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这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安徽宣城,萧山企业找到了羽绒产业的全新生产基地,解决了土地要素稀缺、人才成本增加等发展瓶颈制约;在山城景宁,自今年3月当地与上海静安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来,一个个上海团队前来考察,一批电子商务、生物科技等领域企业将带来新动能……
更让人欣喜的是,去年以来,产业合作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加码,各地开始思考如何在合作层次、合作模式上持续升级。
在去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后,就有专家指出,应加快编制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把各自产业特色和基础标识出来,这样既能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便于推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
比如,把产业集群标识出来,每个地方集聚了哪些产业集群、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产业发展也就能有所侧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挖掘机隆隆作响,吊车来回奔忙,当前,绍兴集成电路小镇核心项目“中芯绍兴”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明年3月前我们将实现主要产品量产。”该项目负责人说。集成电路是三省一市都在重点培育的产业,如何避免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我们正在积极开展长三角集成电路科技创新一体化规划研究,来自上海的行业巨头‘中芯国际’选择在宁波和绍兴布局生产基地,正是一体化谋划的成果,整个长三角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三角产业链要互补,比如集成电路产业需要大量的配套,大飞机产业链也需要更高质量的产业配套。”正如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说,长三角新一轮的产业架构已经形成,这里拥有巨大的市场和产业腹地,因此产业链的合作提升空间很大。
就在今年5月16日,由平湖、嘉定、温州、昆山、太仓共同发起的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将联合创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和完善长三角区域汽车产业互融互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为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提供助力。
随着产业协同的不断提升,去年以来,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等频繁登上舞台。无论是由40多家纺织服装协会和企业成立的“长三角时尚产业联盟”,亦或是沪苏浙皖四地携手成立的“长三角健康产业联盟”,这些“联盟”将企业总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等不同产业链环节串点成线,协同布点。
可以预见,未来,长三角地区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联盟”和区域性的产业集群,推动相关产业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更大合力。
共谋共识
探索合作新机制
今年2月,在上海、浙江主要领导的共同见证下,浙江省海港集团和上海港集团签署协议:以股权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小洋山北侧。
这次合作,两地港口开发营运企业以资本合作的方式,合作经营开发,引入市场机制,让风险和利益的分担更为合理,这为洋山港的进一步建设开发,以及更大范围的港口融合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小洋山北侧的开发,寄托了浙沪两地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机制的期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先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要迈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已经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实体项目建设的合作,面对一些深层次的难题,需要依靠改革来破题,要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过去一年,这样的突破正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比如,G60科创走廊涉及9个城市,在企业的营业执照申请方面已经实现当地受理、异地审批、当地发证。
对此,企业家们还有着更大的期待。一个被频频提及的现象是,长三角各地正在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企业获得感强的最优营商环境:浙江“最多跑一次”、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安徽“一张网一扇门”……
不过,也应该看到,由于区域间的数据还无法互通互联,涉企事项办理无法做到“最多跑一次”,一定程度阻碍了要素资源的跨省域流动与协同。而要打通不同区域间的数据,离不开各地之间更高层面的整合以及制度层面的对接。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建议:长三角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比如建设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性制度成果,可以率先在长三角范围内复制推广。比如上述难题,可以在政策、标准协同的基础上,以数字技术升级涉企服务,政企协作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一网通办”。
记者注意到,沪浙准备共同谋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以数据格式、口径、目录、接口统一为目标,推动数据归集和整合,加速基础数据库建设,同时推动数据库共享开放。
令人期待的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也正在积极谋划建设,示范区将着眼于破解长三角一体化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跨省域的制度创新方面,要率先形成一批成果和先行先试经验,并逐步向整个长三角地区复制推广。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