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势而为”到“乘势而上、勇立潮头”
浙江在线9月13日讯(记者 徐王婴)又到金桂飘香时节。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季,回首浙江经济发展,不禁信心倍增、精神振奋。
“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5619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864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分别增长610倍和201倍;财政总收入11706亿元,比1949年增长26012倍……”
令人刮目的数据中,数字经济的“快马加鞭”尤其亮眼。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3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1.5%。仅仅十多年时间,数字经济就从“萌芽”壮大为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数字经济的发展,折射出作为“三个地”的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推动浙江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创新创业的“三个历史性转变”。
顺势而为 先发优势孕育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
马云曾说,是浙江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创业风气造就了阿里巴巴。
当其他地方限制甚至禁止兴办私营企业之时,浙江许多地方已降低准入门槛,城乡居民均可申请创办企业。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通过“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成长和市场机制发育。
正是这样的“放水养鱼”,30多年前温州十万供销大军“闯天下”,带动了前店后厂的“工贸模式”;在“全民经商”的躁动下,义乌市场“汇聚天下”、遍布全国;在“草根创业”的激情澎湃下,柳市低压电器、永康保温杯、嵊州领带等成百上千个产业集群顺势崛起……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成为了浙江经济“生生不息”的内生力量。
此时,浙江省委、省政府所做的就是顺势而为,率先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真正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后来开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等改革,更是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为市场松绑放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市场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体制机制优势对浙江数字经济的孕育意义重大。比如,阿里巴巴最早的对标模式,并不是美国硅谷,而是浙中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用马云的话说,“阿里巴巴是网上的集贸市场,也就是网上的义乌”。与阿里相似的是,能够从2000年“互联网的冬天”存活下来的网盛生意宝(当年的中国化工网),也是因为当年浙江产业集群的支撑。而恒生电子、信雅达等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杭州软件企业则是清一色的民营企业,而这些民企创始人都是科技型创业人才,之所以能够在浙江创业,恰是因为浙江的市场先发优势。
以杭州为例,杭州于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至2005年,杭州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超过200多亿元,成为继北京、深圳、上海之后全国第四大软件产业基地。UT斯达康、东方通信、网新、信雅达、华为、恒生、新利、中程科技、士兰微,900余家软件开发企业构成了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活跃元素,并以每年近100家的速度增长……
而当时杭州软件产业“民营当家、自主产权、应用为主”的特点,恰是浙江经济“民本”、“民营”的写照。当然,地方政府恰是这个产业的“助产士”和“催生婆”。
乘势而上 “八八战略” 促块状特色产业“鲲化为鹏”
从产业“萌芽”壮大为经济“引擎”,关键在于先人一步的谋篇布局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持续发力。
16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战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2017年,浙江又专门发布了《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致力于修复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动能,为其注入新的澎湃血液。
不得不说,实体经济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传统“小、快、灵”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精准化资源配置、自动化组织生产和网络化企业互联的趋势。而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导的“新工业革命”,既为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和跃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机遇和方向性指引,又为推动这样的转型和跃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技术手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浙江着力打好“四换三名”、“三强一制造”等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而16年一贯制的转型升级组合拳,换来了浙江块状特色产业的靓丽转身——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并朝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方向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有效地促进了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比如,传化物流以“智能服务”助力“智能制造”,助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的打造,在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提升的同时,不断向服务业延伸,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正是这样的“优化”与“变革”,今年一季度,浙江17个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9.1%,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五大行业增长10%以上,谱写了“老树发新枝”的传奇。今年上半年,则创下了经济同比增长7.1%,“好于预期、高于全国、领跑东部”的成绩。
勇立潮头 “一号工程”汇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量能
把数字经济当作“一号工程”来抓,这样的口号提出,并非“心血来潮”。2017年,浙江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958.5亿元,同比增长22.8%,稳居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之首;2018年,浙江已有7个城市入围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排行前50名……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作“一号工程”的规划,到2022年,浙江数字经济总量将比5年前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
而为了全面实施这个“一号工程”,浙江出台《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将设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打造100个“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实施100个园区数字化改造,成立大数据发展管理局,重点建设之江实验室,着力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持续加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
是的,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气势浩大。
据了解,当前正在打造“三区三中心”,即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以及数字技术创新中心、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依托地方优势,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大平台和高端创新中心,形成全球产业竞争的新高地。比如杭州拥有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众多高端创新平台,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布局人工智能小镇,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宁波以智慧经济为导向,加快建设甬江大走廊,布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嘉兴则以全面接轨上海为重点战略,成为G60科创走廊进入我省后的首站,以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载体,打造柔性电子特色小镇、培育智能汽车核心企业,主攻数字经济上下游产业的核心技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数字经济的强劲东风下,一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跨境电商、网约车、共享单车、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连接消费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浙江新实体经济蓬勃发展。2018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2019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6.7%、6.3%和9.0%。显然,数字经济已成为浙江创新驱动的强劲新动能。
当然,浙江数字经济最知名的依然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领域。要推进浙江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聚焦“专、精、特、新”;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集群效应,特别是把握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大数据等领域展开高水平合作,助推数字湾区、数字长三角建设。同时,还应加快探索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壁垒破解机制,使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能便利流通。而无论是产业上突破还是区域上的合作,归根结底,还在于市场主体的活力焕发与涌动。当前更应重视支持以“新四军”为代表的浙商群体,成为创业创新的市场主体。归根结底,浙江经济发展的指引,当为“八八战略”以及其所赋予的改革开放精神和创业创新精神,并将持续为未来腾飞赋能。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