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命"吸金?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扫描微信二维码,进入充满科技感的界面,上传一张面部照片,智能软件解码后就能生成一份号称“看透你一生”的分析报告。现实中,类似这种主打人工智能看相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App并不少见。在微信上搜索“AI算命”,仅相关的公众号就有近60个,比如“神算子AI面相”“大数据AI面相”“AI智能算命大师”等。但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AI算命”,不过是披着科技的外衣,背后是一条分工完整的“吸金”生意链。(新华视点9月17日)
虽说号称科学算法,但从本质上看,被吹得神乎其神的“AI算命”,不过是一种打着科学幌子来忽悠公众的把戏。对那些不法商家来说,有了“AI算命”这个“聚宝盆”,轻轻松松就能从网上“吸金”无数,而“自愿”上交“智商税”的网民,则充当了不折不扣的受害者。如果任由这种骗术在网络肆虐,侵害的不仅是个人财产,更会危及公民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环境。
从现行法律来看,对猖獗一时的“AI算命”并非无药可施。首先,算命软件对公民信息的搜集和利用,可能侵犯公民隐私权。或许不法分子会振振有词:提供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是“顾客”的自愿。问题是,这种“自愿”里面,到底有没有被蒙骗的成分呢?退一步来说,就算“顾客”心甘情愿提供了个人信息,也并不等于任由对方“滥用”,出现泄露、传播等情况,有关人员仍难逃其咎。一旦构成了违法侵权,有关人员就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承担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当然,这还仅是民事责任。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还将面临行政处罚,包括“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如果这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达到了法定的“情节严重”入罪门槛,有关人员将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面临的将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甚至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
平心而论,对于“AI算命”这类新型违法活动,的确不太好监管。除了打着科学的幌子,这种骗术往往还冠以咨询、服务行业的名义,甚至是头戴“科技有限公司”的光环,且用收取咨询费、服务费、报告费来取代算命费用,给监管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是,这种网络骗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必须靠“算命”“手相”“骨相”“神算子”等关键词来吸引公众眼球,对于网络平台、执法部门来说,仅靠网络搜索这些关键词,便能发现不少“蛛丝马迹”,顺藤摸瓜进行调查,准确定性作出处理,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有关方面应尽快介入,清理这类打着科学旗号的网络垃圾,维护网络环境的纯净安全。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