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高峰冲击:稳消费,信心比黄金珍贵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徐彦 摄
“全楼商家的平均到岗率已不足20%”“全天进入商场的客流量少之又少”……
这两天,在浙江各大商场为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的人流回归高兴时,网上流传的一则来自北京的通知给大家刚刚燃起的热情浇了盆冷水——12月12日,恢复营业不久的北京西单明珠商场,因客流下降,员工不足,关闭大部分楼层,仅保留部分餐饮。
虽有媒体报道称,明珠商场已取消该通知,但此事不免引人深思——防疫政策调整后的消费红利能持续多久?疫情高峰来临后,各大消费场景又该如何应对?
明珠广场的警钟
明珠广场的部分封闭,与过去三年因疫情防控政策带来的情况截然不同。
此类情况出现,主要是因为防疫政策调整后出现的感染高峰——工作人员感染导致供给侧缺失,消费者感染导致需求侧缺失。
在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浩兴看来,这是种必然。他认为,“新十条”出台后,鉴于新冠病毒极强的传播能力,大面积感染不可避免。
影响还未波及浙江。“新十条”出台后的首个周末,记者曾走访杭州各大商圈,一片消费复苏的欣欣向荣场景。
明珠商城敲响了警钟,浙江迟早要面对感染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判断,这个高峰将在一个月内到来。
届时,线下消费场景生意每况愈下,眼前的欣欣向荣,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回答这个问题,要理清线下消费恢复的逻辑。
疫情暴发的三年里,给线下消费带来巨大冲击,有些影响甚至不可逆。关停的店铺、萧条的商业街、稀疏的人流,整个消费生态像被扯开了一道巨大的伤口。
消费要想真正恢复,需要市场自愈。
而自愈,要靠人民群众对新冠病毒建立起全新认识,进而产生消费信心,以及整个国家在与新冠病毒长期斗争中逐渐健全的防疫机制。
这些,都需要时间。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徐彦 摄
需求侧的信心
面对当下的消费复苏,欣喜之余需要理性,更需要自信,尤其是来自需求侧的信心,那是催生供给、推动消费的活力源泉。
对此,赵浩兴很乐观。“消费者‘阳过’后,一来对病毒的了解会加深,以往因未知而不敢出门的恐慌情绪会减少;二来管控措施少了,出门消费的人也会变多。”他认为,浙江即将面临的困难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疫情高峰过后,大约在明年三四月份,消费会快速回升。”
观察消费需求的视角也不能局限于线下。疫情三年,催生了更加完备、系统的线上消费场景。随着越来越多线下店抢抓机遇打开线上渠道,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的关系也逐渐从过去的“对立”转向“互补”,对消费需求的反映也不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
防疫政策调整,对线上消费的利好更加直接——物流必然会日益畅通。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12月1日至12日,全网揽收量约为43.03亿件,同比上升5.6%。12月12日当天,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邮(快)件4.53亿件,与2021年“双12”基本持平。
这直接反映了目前国内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哑火。只要需求在市场就在,市场在消费就在。我们有理由期待,风波历尽后重新暴发的消费活力。
供给侧的态度
风波将至,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供给侧。需求侧面对的只是“买不买”的问题,供给侧则要考虑“怎么活”。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面对疫情高峰,浙江的各大商场表现得十分淡定。
“该干嘛干嘛,毕竟三年都这样过来了,我们的心理素质已经被锻炼得很好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其所在的商场就封控过一段时间,哪怕是那个时候,许多导购也转战线上直播,最终销售额仍有疫情前的两三成,成功熬了过来,“所以不论未来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形,我们都有信心。”
也有不少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大面积感染,大家都有预期,所以很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们认为,后面的两三个月,甚至是五六个月,都要做好思想建设。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疫情早已淬炼出供给侧平和的好心态以及转型后的好身板。也因此,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绝不是所谓“摆烂”。
即便如此,防疫的弦仍然不能松。供给侧的每一环,都更期待一个更加有序的消费环境,这需要努力实现高水平的运作与管理。
上述从业者表示,当下,浙江各地都在倡议全民戴口罩,他们正是倡议最坚定的拥护者。“我们会坚定地做好各方面的消杀工作,提醒商场内的消费者戴好口罩,至少要保证自己的经营场所不是大面积感染的源头。”他说。
有专家建议,万一商场遇到“大家都阳了”的情况,首先是要努力维持正常营业,即使客流少,也要做好服务,满足社会面上的基本保供需求。除此,在感染高峰过去之后,供给侧也要看准时机,找到发展的新机遇。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