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百年古巷改造新思路 社区居民议事破解治危难题
浙江在线3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健)早春三月,杭州吴山脚下春风徐徐,阳光正好。近日,十五奎巷社区花生弄的老街坊们纷纷从杭城各处赶回老宅,一是看看危旧房改造的进度,二是和邻居相聚聊聊家常,第三件事最重要,大家想做几面锦旗,送给为治危改造尽心尽力的单位和干部。
“重修老房子,我们盼了十几年,终于盼到了。”69岁的孔大伯一出生就住在花生弄里,享过御街二十三坊的福,也吃过梅雨、台风、白蚁、蜈蚣的苦,“看着改造工程启动,真有说不尽的开心和感动。”
古巷危房改造一拖五年
花生弄是南宋御街二十三坊巷之一,有近百年历史,北起四牌楼,西至吴山脚,开窗望见城隍阁,出门就是鼓楼、清河坊。
但这里居民的居住条件却很简陋,特别是花生弄3至5号、7至13号的18户人家,房屋建于民国年间,每户面积不到30平方米。解放后又作为国有公房,分配给职工、农户居住。
巷弄窄、采光差,没有独立卫生间,砖木结构破败陈旧,让老居民们吃足了苦头。“吴山湿气重,尤其到了黄梅天,屋顶漏水地板渗水,衣服被褥全部发霉。”68岁的高阿姨告诉记者。
64岁的郑阿姨也回忆起之前居住的不便:“前年,我家房梁不停飞出白蚁,从阁楼找到地板,最后在墙角挖出一个白蚁窝,电饭煲一样大!几百只白蚁,把房梁和柱子都蛀空。”
68岁的徐大伯最怕刮台风:“每次台风天,社区都组织居民疏散安置。等风过了再回来一看,瓦片掀翻,窗户敲破,家不像家。”
实施修缮改造,是花生弄大部分居民的心愿。然而当2011年杭州市上城区将该片区纳入危旧房改造计划,许多实际难题又浮出水面。由于房屋产权复杂、各户情况不同,居民在装修补偿、安置费用等问题存在分歧,令花生弄危改项目陷入停滞。
“治危议事”敲定改造方案
项目一拖再拖,屋况越变越差,居民急,社区急,主管部门也急。2016年夏天,上城区危旧房改善办公室将花生弄列为工作重点,申请资金重启危改方案。第一步就是要让居民意见达成统一。
为此,社区牵头成立居民自治委员会,每周召开一场“治危议事会”,邀请全体住户、社区干部、危改办主任参加。居民当面提出诉求,参与改造方案制定。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对居民提出的合理要求,危改办和设计单位尽量协调满足。例如,有住户担心,改造后居住面积会变小。危改办承诺,面积“只大不小”,原来的土墙厚60厘米,改为25厘米砖墙后,房子肯定更宽敞。也有住户希望,家里厨卫俱全,同时卧室面积不变。设计单位便利用楼高5米的优势,将阁楼改造为卧室,既能解决潮湿问题,又可留出足够空间,在一层增设厨房和卫生间,提高了居住品质。
而面对不合理诉求,居民自治委员会则通过民主议事消解分歧,居民组长上门劝导,化解矛盾。“我们这些邻居住在一起几十年,感情蛮深,只要心平气和坐下谈,分歧都能变小。”居民组长程阿姨说,3个多月时间,花生弄里开了50多场会议,终于敲定了改建方案。
拿到设计图那天,老居民们都激动得睡不着觉,徐大伯拿出图纸看了又看,好像已经住进了新家:“政府出钱又出力,设计非常细,方方面面都为老百姓想到了。”
攻坚克难推进工程落实
好事多磨,临近正式签字,又有居民提出反对意见,原因是他们早前已装修改造,认为没必要大拆大改。
但启动危旧房改造项目,原则上必须征得18户居民全体同意。居民会议也难以疏通,压力落在了社区干部肩上。
他们的努力,居民们也看在眼里,徐大伯说:“下雨天,他们找居民商量方案,一趟回来,鞋子衣服全部打湿。”高阿姨说:“三伏天,社区主任买了两个西瓜,送到门口。聊了一次又一次,把我们的事情当成了自家的事。”
通过反复沟通,最后一户居民的态度缓和,虽然依旧不愿参与危改项目,但也表示“不反对”,只要不影响他家生活,就允许施工。“治危议事会”随后马上召开:鉴于特殊情况,花生弄17:1的居民比例已经超过绝大多数,符合政策精神,危改项目可以启动!
2016年12月,施工通知贴出,要求住户尽快搬离,自行安置。老街坊们喜出望外,17户人家到饭馆点了几桌好菜,举杯期待未来,暂别百年古巷。
2017年2月底,落架大修开始,工程预计6月结束,10月之前居民就能搬回“新家”。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