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地市网络形象 > 温州 正文

村集体家底厚起来,基层党组织靠的啥?

发布时间:2018-02-08 10:00:5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吴勇 通讯员 林建丰

  核心提示: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再次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文件在部署“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时指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2017年以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共消除5053个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这其中,仅温州就成功摘掉了1707个薄弱村的“帽子”,攻下全省四分之一的“消薄”任务。这是怎么做到的?日前,记者走进温州乡村,探寻其中的秘诀。

乐清下坭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浙江在线2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勇 通讯员 林建丰)寒冬腊月,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肇山村刚建成的桃源景观带很是热闹,前来观雪的游人络绎不绝。忙着开民宿、农家乐的周边村民,告别往年在家“猫冬”的习惯,过起了在家门口“当老板”的日子。春节临近,摸着鼓起来的钱包,每个人笑意盈盈。

  这些天,村党支部书记陈道聪开始盘算村里日渐厚实的“家底”:“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增加了6万多元,我们打算继续做好基础配套,打造3A级景区,擦亮桃源景观带的金字招牌。”

  变化就发生在过去一年。因为村集体“囊中羞涩”,肇山村曾是温州典型的经济薄弱村。不仅是肇山村,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温州有集体经济薄弱村1707个,占全省四分之一;没有经营性收入村2288个,占全市五分之二,是全省消除薄弱村任务最重的设区市。

  “消薄”,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如今,从“空壳村”破壳,到“薄弱村”摘帽,再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在各级党组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肇山村”经历了蝶变。

  项目引进门

  “邱老汉”的新梦想

  眼下,文成县二源镇湖底村“邱老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全新的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现雏形。守着自己精心照看的600亩基地,二源绿色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邱汉春,开始憧憬这个春节游客盈门的场面了。

  “我们这里是浙南闽北高山蔬菜最大的种植基地之一,有了农业综合体,客户可以直接在农产品交易市场里看货。人气旺了,还能把观光农业带起来。”邱汉春兴奋地说。

  同样期待满满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邱茂聪。因为拥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5%的股份,湖底村村集体2017年拿到了5万元的股息,这可是迄今为止村里最大的一笔经营性集体收入。用邱茂聪的话说:“放在两年多前,连想都不敢想。”

  “以前,村级组织运转只能靠上头拨款。连二三十元的办公费,都得向镇里伸手,哪还有闲钱做其他事?”作为村领头人,邱茂聪感受深切。

  “过去村民不理解我们,认为村两委放空炮,这么偏远的村子要发展‘比登天还难’。”邱茂聪说。去年初,村两委想建农业综合体,找村民筹资时,许多人摆摆手说“你们先干,我们再看看”。“于是我们发动党员带头,流转了200亩土地,效益出来后,村民主动找村干部要求一起干,现在有45人入了股,完成土地流转600亩。”邱茂聪说,今年村里预计可以再流转300亩土地,基地总规模可达900亩,发展空间和竞争力更强了。

  去年11月农闲时,邱茂聪鼓励村民到周边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播种、施肥、浇水、培育辣椒。“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男的一天能赚150元,女的能赚90元,不少家庭夫妻俩都来帮忙。”忙完家务赶来上班的村民叶耀华说。

  村子家底厚实了,邱茂聪着手成立了村级慈善基金站,由村干部带头捐款筹集资金2.5万元,大伙儿用一部分资金,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慰问金。给村里建健身娱乐设施、整修道路、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春节就要到了,邱茂聪对未来充满信心。

  瞄准自驾游

  小山村的大逆袭

  提起富裕村,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沿海城中村。可在温州的富裕村榜单上,位于山沟沟里的永嘉县沙头镇珠岸村占有一席之地。

  这几年,瞄准乡村自驾游这块“大蛋糕”,在村党支部负责人陈光强的牵头下,珠岸村与永嘉书院开发有限公司全面合作,率先打造集人文景观、艺术创作、展览展示、学术研讨、科普体验、论坛讲座于一体的永嘉书院,让村子搭上发展“高铁”,村集体经济实现从零到“超百万”跨越。

  周末的永嘉书院,游客络绎不绝。“按照与永嘉书院的协议,景区门票收入的10%归村集体,去年门票提成有90万元左右,停车场收入也达到七八十万元。”陈光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而在县旅投公司的帮助下,去年村里又完成了景区门口900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建设和21间景区复古商铺的改造提升,其中景区商铺以每年44万元的价格,租给本村村民经营。

  “这几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稳定在200多万元。”陈光强自豪地说。

  这只是珠岸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为规范运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珠岸村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村集体经济组织只负责项目的监督,不直接参与和干预永嘉书院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为集聚发展潜能,村党支部明确集体经济收入在保障村民基本福利、村级组织基本运行的基础上,每年按不少于50%的比例用于固定投资,进一步做大集体经济的蛋糕。

  永嘉书院的人气越来越旺,村里空余地块的开发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计划,3年后珠岸村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600万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我们接下来的路子会越走越宽!”陈光强说。

  农民已然成了受益者。记者在永嘉书院景区门口看到,16家农家乐一字排开,生意热闹。曾对此做过调研的沙头镇农办主任李长荣说,每家农家乐的平均年收入达到30万元至40万元。村民平时种的果蔬成为游客的抢手货,即便加大种植面积也不愁销路,“收入最高的果蔬大户,一年可以有十几万元。”

  资源变资本

  “副业队”的致富经

  变化带来的喜悦,也映在平阳县万全镇下桥村村民们的脸上。

  2月1日上午,下桥村党支部书记曹显纯早早赶到绕城高速西南线万全收费站。历时4年多的建设,绕城高速西南线于当日中午12时正式通车,将大大改善温州西南方向的交通条件。而对距离万全高速口仅20分钟路程的下桥村而言。“这真是历史性时刻。”曹显纯说。

  顺应交通大动脉开通的大背景,村两委召开会议,将位于村集体土地上盖起的标准厂房,每月每平方米出租价格从12元提高到14元,这将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以前在浙南农村调研,记者发现一个现象:一些村老百姓经济红红火火,但集体经济却增收无门;部分村两委有一定资源,却无项目可做……下桥村也曾遭遇这样的尴尬,其实他们缺的是“第一桶金”。

  下桥村的变化,是从村里置办副业队开始的。

  “当时,万全镇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前沿,建筑、填方、搬运、装修等工作,各村都需要副业队,但绝大部分副业队由社会闲杂人员组成,社会管理压力很大。”万全镇副镇长林筱峰告诉记者。

  下桥村村两委敢于动真碰硬,建设了一支属于村集体的副业队。同时,还建成一个占地2亩的沙石转卖场,主营沙子、石子等建筑材料的采购、搬运和转卖,并购置了一杆80吨的电子地秤,解决了周边企业与村内较大货物称重困难问题。“副业队、沙石转卖场和电子地秤,为村集体年创收入达200万元。”曹显纯说。

  而有别于安置返回地分配到户的传统做法,下桥村另辟蹊径:将多余的村民安置返回地出让给镇政府,所得资金用于购置店面房5400平方米。目前,有多名出资人意向以年租金130万元承租,这将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来源。

  棋先一招满盘活。“考虑到下桥村周边企业和村民房前屋后的保洁、绿化、美化需求,我们正考虑建立一个村级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定期收取物业管理费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这又是一条不错的增收渠道。”曹显纯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造血功能的增强让越来越多“下桥村”的集体经济“活”了,村民腰包“鼓”了,村民的小日子也更“美”了。

  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李剑锋在总结温州薄弱村摘帽秘诀时说,落实好“消薄”工作,要充分运用市场的办法,着力提高可持续增收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根本上增强造血功能。他表示,依靠市场但不能盲目投入,依靠环境但不能牺牲环境,只有真正盘活资源、搞活产业、建活机制,加快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资本,才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上越走越远。

  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如今,脱帽后的温州经济薄弱村正持续撬动集体经济内生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新动能。

制图:孟耘竹

  (戚祥浩 陈建泼 沈萍 陈涵博对本文亦有贡献)

标签:乡村振兴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