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舆情智库 正文

网络舆论场的“新常态”

发布时间: 2014-10-08 15:15:13 来源: 新华舆情 作者: 新华网网络舆情分析师 李向帅

  依托互联网的自媒体的产生及发展,极大地壮大了民间舆论场,改变了舆论场的格局。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场中的一些混乱现象也引发了官方的持续介入,并引发了整个网络舆论格局的再度调整。纵观整个网络舆论场,官方与民间的博弈仍在持续,“新常态”也日益显现。

  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并且将继续深度影响现实

  如果说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以前,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纸媒)在整个舆论场几乎发挥着主导作用的话,那么近年来,纸媒的影响力则明显下滑。网络舆论场已成长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舆论场,大到国家政治生活,小到百姓日用民生,互联网已从边缘步入中心,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互联网及网络舆论的日益重视,特别是近来一系列管网治网举措,都证明了这一点。

  本着“用户至上”的理念,互联网不但在技术层面持续推陈出新,而且其传递的价值理念势必对现实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及媒介融合必将进一步凸显用户的“至尊”地位,而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社会力量的壮大,也将深度影响舆论。一方面,新媒体的产生以及快速的新陈代谢,将动员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公共事件当中;另一方面,本着对用户和网民的了解,商业门户网站、民间的各种自媒体形态,对信息的再加工和再解读等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网络舆论场的议程设置。

  从管网到治网,网络内生的健康秩序进一步显性化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另一面是,由于管理手段的滞后,整个网络舆论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但有“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普通网民居间煽风点火,混淆视听,从中渔利,也有一些媒体人和媒体机构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进行不法勾当。去年8月10日网络名人共守“七条底线”的共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此后,“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的两高司法解释出台,今年的净网行动、打击新闻敲诈、“微信十条”等,可谓一脉相承,政府治网的决心于此也可见一斑。

  应该说,互联网本身拥有天然的自净机制。互联网的开放特性有助于消除信息垄断,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更全面地呈现事物的全貌,从而消除信息的谬误。当下,“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建设互联网强国目标的昭示下,用好互联网必须从“外在管网”向“内在治网”转变,网络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我们生活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激发互联网内在的健康基因,并使之显性化成为网民遵守的网络规则。目前,政府管网的各项举措的出台只是一个开端,最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让网络舆论场成为收集民意、汲取民智、凝聚民力民心的重要平台,将成为当下网络舆论场的新常态之一。

  网民力量持续壮大,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普通民众力量的壮大,是互联网对社会现实之影响力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由于政府持续出台的管网举措,以往喧嚣热闹的民间舆论场相对收敛,但网民力量的持续壮大也是网络舆论场的新常态之一。而衡量网民力量大小的标志也不再局限于声音的大小,自信、包容、建设等将成为网民力量壮大的新元素,使网民作为一个群体整体参与到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利益格局的深度博弈中。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网民将成为中央、地方之外的重要力量,成为优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当事人。网络具有“直通中南海”的功能,使原本道德色彩较浓的“天意民心”更加充实,网民的意见将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支持。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民意收集制定相应政策,确保“执政为民”。另一方面,网民对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又构成了监督,有助于中央政府的“执政有力”。

  从社会治理能力的角度看,网络的作用显然不限于权力结构的贯通,还表现在社会力量的壮大。近年来,在抗灾抢险、社会救助、公民道德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网络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能力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特别是随着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社会面貌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推动下的社会力量的崛起,在公权力不及和不足之处起到了“补位”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不容忽视。

标签:网络 舆论 社会 编辑: 沈韩宇

舆情排行榜

一周涉浙舆情综述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