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别让"向钱看"破坏新媒体生态
近日,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一则公告称,部分公众号、小程序存在发布断章取义、歪曲党史国史类信息进行营销的行为,涉嫌传播虚假营销信息,对用户造成骚扰、破坏用户体验、扰乱平台的健康生态。对于存在此类借机营销行为的公众号,平台将对违规文章予以删除并进行相应处罚;多次处罚后仍继续违规,或是故意利用各种手段恶意对抗的,将采取更重的处理措施直至永久封号。此举为整治这类违规行为提供了规范,也为治理自媒体乱象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成熟,催生了一大批勇于表达自我、热衷传递信息的自媒体。微博、微信、手机程序的迅速崛起,促使信息生产、整合、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人人都有麦克风、摄像机让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由此也诞生了一大批微博大V、微信大号,极大拓展了媒体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然而,随之而来的谣言滋生、价值观误导、信息虚假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尤其是“注意力经济”“粉丝经济”的出现,更让一些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微博、公众号置社会责任和正确价值观于不顾,为了吸引眼球,屡屡造谣生事、宣传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沦为令人不齿的营销号,被人斥为“毒鸡汤”。
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大号公然宣扬支持暴力行为。前段时间,成都摔狗事件甚嚣尘上,有自媒体为了蹭热点,不惜号召粉丝“人肉”摔狗者。如此极端的观点、暴戾的主张,对于平息整个事件、缓和公众情绪毫无用处,只会撕裂社会,让公众陷入无意义的对立之中。
自媒体要靠内容吸引受众,靠点击量吸引广告商。因此,吸引受众,获得高点击、高点赞成为一些自媒体从业者的唯一目标。在“掉粉”的压力下,有些自媒体为了维持关注,“另辟蹊径”,采取标题党、低俗内容等手段,而监管力量的薄弱又让这种违规行为有机可乘。自媒体生态一旦造成明显的“破窗效应”,真正的优质内容湮没无闻,自媒体竞争就容易陷入“比烂”的恶性循环之中。
只是,自媒体不是私人日记,大V大号也并非自娱自乐的玩具。利用自媒体挣钱,从互联网经济中找到适合的营销模式,这无可厚非。但信奉“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的原则显然已经突破了社会原则的底线,触及了法律法规的红线。监管者要以更严厉的措施,扶正祛邪,不让无底线的人为所欲为,破坏新媒体发展的良好生态。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