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如椽绘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工作综述
浙江在线2月24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 肖淙文)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回望浙江“三农”发展,这是不平凡的五年。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连续33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054∶1,连续10年保持缩小态势;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实现基本覆盖,规划保留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全省建制村实现客车村村通,公办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9%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年均增长17.6%……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在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既不忘初心、一以贯之,又自我变革、守正出新,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浙江乡村拥有了更多靓丽标签: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收入水平高、公共服务全、农民生活好、农村社会安。
产业向绿,迈向高质量发展
坐落在嘉兴桐乡市的一家占地300多亩的牧场,养猪做到零排放,猪的粪尿变废为宝,一年卖了1000多万元。花卉、蔬菜大棚点缀其间,春意盎然,游人如织。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变革。农药、化肥提前实现使用量“零增长”,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80%,累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4584艘,全面布局建设1500个土壤污染监测点……
伴随绿色发展方式而来的,是金色的丰收。近年来,浙江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不再限于耕田养殖,而是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朵牡丹花,因三产融合而身价大增。遍植衢州衢江区举村、周家、杜泽、上方等多个乡镇的油用牡丹,每亩平均可采收牡丹籽500斤,按市场最低收购价每斤10元计算,亩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按20%的出油率,加工成高档食用油,每亩收益4万元。再加上休闲观光游,收入更加可观。
2017年,全省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3483个,接待游客3.3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6%,营业总收入353.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农产品网络零售5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专业村779个。
在丽水遂昌县高坪乡,烂漫花海农家乐综合体将150个农家乐联合起来,实行“统一宣传、统一接团、统一标准、统一结算”管理模式,全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次。松阳县象溪村实行“村+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全力打造3A级景区。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村民共同发起组建农家乐合作社,募集69万元资金用于农家乐综合体项目建设。
农民还在职业培训中自我成长,在就业创业环境的持续改善中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2012年至2017年,全省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395.14万人次,农业劳动力75%以上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相向而行,聚焦高水平城乡统筹
“沉睡的资产活了,收入有保障了,日子越来越好了。”这是义乌统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等带来的红利。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靠改革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近年来,浙江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土地、金融、户籍等制度改革,基本构建起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科教文卫事业快速发展,84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到2017年底,我省土地流转率达到55%,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率达96%以上,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在德清县,即使是偏远山村也充满了发展活力,我省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第一槌在这里敲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掀起热潮,民宿经济更是蓬勃发展。作为城乡融合改革的配套,早在2014年,德清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确权”行动。至2017年底,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农村资产全部确权完成、登记在册、颁证到人。死权变活权,资产变资源,从而实现人、财、地等要素的流动,推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制造、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
城乡融合,就要消弭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在浙江乡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到社会生活,正在被一一满足。
新年伊始,德清县民政局统一招聘263名农村助老员进村入户。从此,德清148个村和35个社区的居民平等享受着居家养老服务。自2013年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德清全县33项城乡差异化公共政策全部并轨,县域内基本实现统一待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大批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和最实际的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推进。到2017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有线广播覆盖80%以上的农户;河长制全面建立,全省河道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扶贫开发全面推进,五年实现农民异地搬迁25.4万人、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贷款97亿元。
为了弥合城乡差距,五年来,人往农村走、钱往农村投、政策往农村倾斜,农村基层治理迈出新步伐,乡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形成。
生态宜居,打造高标准美丽乡村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湾龟溪江静静流淌,宛如一条碧带串起青翠山色、崭新民居、整洁村道……走进绍兴新昌县沙溪镇董村,诗画江南韵味诗意流淌。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浙江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乡村升级版、全面贯彻落实“大花园”战略的跃迁,全域推进美丽乡村高标准建设,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全省共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
2016年起,湖州安吉县在乡间试行“垃圾不落地”,由此开启了一场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试点村内的垃圾池消失了,代之以定点投放、定时收集,让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垃圾不落地”让乡村环境提升了一个档次,更是一次弘扬乡风文明的探索。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乡村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转变了村民陈旧落后的生活观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村级覆盖率达98.6%;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1.15万个,覆盖率达4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治理2.1万个村,518万户农户的生活污水实现了截污纳管;96.3%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乡村之美更要“内外兼修”。近年来,我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启动六批259个重点村、1282个一般村保护利用项目,各级投入资金50多亿元。组织开展《千村故事》《千村档案》“五个一”行动,传承具有浙江味道和地域特色的活态文化。着力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建成农村文化礼堂七千余个。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