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受访者自称"知识焦虑" 86%受访者会主动"充电"
漫画:王乃玲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会接收到大量信息。面对过载的信息,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用,并因此而产生紧张或焦虑的情绪。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自称有“知识焦虑”。61.2%的受访者认为“知识焦虑”是因为工作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多,自己储备不够造成的。86.0%的受访者平时会主动“充电”学知识。要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61.5%的受访者建议制订好学习计划,避免半途而废,52.7%的受访者建议明确学习目标,不要贪多。
受访者中,00后占1.4%,90后占28.7%,80后占50.6%,70后占14.3%,60后占4.2%。
86.0%受访者平时会主动“充电”
今年27岁的周荟欣在北京做广告和公关工作。由于工作中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多和杂,她平时会特别留心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前段时间我们有个方案需要和国外合作公司对接,我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还不够好,下班后就拿出时间提升。前几天,看到一个节目中提到‘薛定谔的猫’,我不理解这个概念,就马上上网查。”周荟欣说,平时遇到不懂的东西,她就容易焦虑,会想办法弄明白。
在天津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方可微(化名)认为自己的“知识焦虑”比较严重。“我刚入职时,接到一个跟资产证券化有关的课题。虽然我本科时学过相关知识,但与实际结合还是很难的。有时工作中还需要参考很多国内外金融体系的案例,都会让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很着急”。
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平时会主动“充电”学知识。73.2%的受访者自称有“知识焦虑”。
谈到“知识焦虑”的原因,方可微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时,需要补充大量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关注的信息类别比较有限,阻碍自己理解新问题。“对一些与工作有关的新概念或者新观点,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会涉及很多其他知识,我就会感觉自己知道得太少”。
“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时了解新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周荟欣认为,遇到新概念和新词汇,不是上网查一下,理解了表面意思,就掌握了知识。“接触到的信息多,但很难把这些都变成自己的知识”。
关于产生“知识焦虑”的原因,调查中,61.2%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工作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多,自己的储备不够,54.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信息更新速度快,稍不注意就会跟不上节奏,30.4%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没能在各种信息中辨别出自己真正需要的。其他还有: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规划(23.9%),商家为了推销课程故意营造出的效果(10.2%)等。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刘聪慧认为,“知识焦虑”现象和当下的两个时代特征有关。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已经非常现代化,人们几乎随时都可以知道周围人的各种状况,看到身边优秀人士的成就,会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当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速度快,知识的获取变得廉价和便捷,人们非常容易掉进知识的海洋。“在知识的海洋里,随着我们对知识获取的满足,按说焦虑感应该会降低。然而,现在‘知识焦虑’现象还是比较流行。我认为一个原因是我们与他人的比较没有尽头,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找一个比较对象。另外,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当我们发现知识的获取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会更为焦虑”。
61.5%受访者建议制订好学习计划,避免半途而废
调查中,44.6%的受访者认为“知识焦虑”是有上进心的表现。
在方可微看来,“知识焦虑”是自己不断学习的一大动力,她觉得自己因“知识焦虑”而学习的内容比较明确,而且有针对性。“对于一些新概念和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上网查资料。如果阶段性工作需要用到某些知识,我就会读很多相关的书”。
周荟欣喜欢通过听网课来补充知识。“我觉得现在网课很方便,类别也很丰富。但是如果讲课人的水平一般,可能听了也觉得没什么帮助”。
调查显示,出现“知识焦虑”时,48.1%的受访者会听线上课程,45.9%的受访者会参加继续教育,其他的做法还有:进行专项知识学习(34.4%)、制订学习计划(34.0%)、听线下讲座(28.5%)、参加相关社群或论坛(22.6%)等。
方可微认为,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我每天都关注一些财经方面的新闻,捕捉到最新的观点,慢慢就会有自己的看法”。
“应该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展示和炫耀知识。”在刘聪慧看来,应该鼓励年轻人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享受畅游知识海洋的快乐。
调查中,要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61.5%的受访者建议制订好学习计划,避免半途而废,52.7%的受访者建议明确学习目标,不要贪多,49.1%的受访者建议减轻功利心,注重学习过程,41.7%的受访者建议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26.3%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实践应用。
“‘知识焦虑’虽然看起来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要尝试学会与它和谐相处。”刘聪慧建议年轻人首先要规划好自己的方向,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要学会分辨什么是优良的、经典的知识,最后要重视知识获取的方式,不要狼吞虎咽,要咀嚼和消化,要批判性地获取知识。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