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钱塘江蕴藏的人文密码
《一脉钱塘》在央视十套播出
浙江在线6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小易 高婷婷)钱塘江,这条哺育吴越文化的母亲河,陪伴了江南沃土上的每一个日夜,见证了江浙大地上的每一个奇迹。从6月27日晚开始,到7月3日,每晚21点53分,讲述钱塘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地方物产、民间艺术、乡风民俗、历史传说和精英人物故事的大型文化纪录片《江河密码·一脉钱塘》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每集四十分钟。一条钱塘江,一部纪录片,串起了浙江这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
镜头随着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来到了万安,揭开了古老的万安罗盘的秘密;又来到了宏村,以点带面展现徽州文化。昨天播出的第一集《出新安》,在CSM52城中,实时收视率维持在0.15%左右,在纪录片中成绩不俗。
永康文联主席周跃忠这样评论:“《一脉钱塘》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旁白语言,都给人带来大气、豪迈的观感。节目多采用航拍,从高空俯视钱塘江,让人超脱现实层面,跟随节目去思考、探索这条奔流千年的大江。耳朵一听解说词,就知道是出自我们熟悉的郑骁锋之手,他的风格大气磅礴、富有韧性,刚性,和江河的壮阔一脉相承,与画面相得益彰,又让人想起金属掷地发出的声音,干脆,不拖泥带水。”
据了解,《一脉钱塘》系列片制作历时一年,七组外派团队从钱塘江源头开始,沿钱塘江实地行走,经衢州、金华、富阳等地,至杭州湾入海口,深入沿江村镇探访。最终,记录片以《出新安》《浙水南源》《三江口》《富春居》《吴越江湖》《运河之都》《钱塘问潮》七个章节,解读这一方土地,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浙江绝美的山河图景和治水成果。
谈起这部系列文化专题片的创作初衷,《江河密码·一脉钱塘》总导演司庆辉说:“当所有的江河交织成网,我们就能读懂中国。”经反复筛选,系列专题片决定以钱塘江作为开篇。“浙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吴越文化。只要破解水流的密码,我们就能读懂一片大地。另外,在全省八大水系中,钱塘江是第一个全面剿灭劣Ⅴ类和Ⅴ类水的。”
在拍摄《一脉钱塘》的过程中,最打动司庆辉的,是浙江人浓厚的“乡土意识”,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富春江畔,至今仍有渔民,用不同的号子,指挥鱼鹰在深水、浅水里捕捉不同的鱼类,这是流传千百年的渔民文化;海宁特色皮影戏《占鳌镇海》讲述了主人公李占鳌舍己镇海,保一方平安的故事;衢州江山廿八都镇,曾是福建至浙江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驻兵之地,这里保留了大量闵地风俗;同样是在衢州,有一支孔子后人的支脉,在这里传播着儒家文化。多样的民俗、文化,在这里碰撞、保留。
“在经济如此快速的发展中,钱塘江流域的民俗文化却还得以保留下来,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与老百姓的乡土意识是分不开的。他们即使背井离乡,最后依然会回到家乡,建设自己的故乡,承担起社会责任,把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有这样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和眷恋,那么乡村才能真正做到‘回得去’。”司庆辉说。
如果西湖是江南温婉的A面,那么钱塘江就是它澎湃的B面。正如节目总攥稿人郑骁锋说的:“江南并不只有小桥流水和杏花春雨,江南还有另一个长期被忽视、被误解、甚至被低估的‘钱塘江的江南’,它从一开始就是父性的,澎湃、威武、风驰电掣。以钱塘江为代表的江河系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吴越文明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催生了‘农商并举,义利双行’的浙商文化和‘务实、守信、崇学、向上’的浙江精神。”
《钱塘问潮》这一集的片头,由两位大江东本地少年后生参加拍摄,他们在激流勇进中“抢潮头鱼”。这种“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擎红旗旗不湿”的态度,正是一种敢于冒险和挑战、刚强果敢的浙江精神。
在浙江,老百姓为了与钱塘江“抢地”,建造海塘,坚不可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兵团战士和知识青年参加萧山围垦,他们与本地人一起累计围垦土地达数十万亩,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大大缓解萧山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成千上万的永康手工艺者挑着担子,翻山越岭,涉水过河,走村串巷,在异乡的屋檐下寻找生活;义乌的“敲糖帮”,从鸡毛换糖的小商品,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正是浙江人的“围垦精神”“百工精神”“义乌精神”,让浙江在改革开放后,铸造了经济的辉煌。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