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正文

从难逾“鸿沟”到并驾齐驱 姚庄展现城乡共存共荣新图景

发布时间:2018-09-24 10:34:57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戴纯青 见习记者 付梦婕

  事物都是在矛盾的运动中不断进步。姚庄的乡村发展也是在不断走向更充分更平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产业全面升级的姚庄,以傲人的经济建设成果为翅膀,放飞乡村全面发展的梦想。在姚庄,原本割裂的城与乡,已呈现互动共融、共存共荣、并驾齐驱的生动图景。

  筑城:让城有引力

  “泥腿子”,这是本世纪初嘉善人对姚庄的普遍印象。当时的姚庄,所有的繁华都写在镇区那条不到500米长的老街上。街市再老再破,村里人要想成为“街上人”,还是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要感谢‘八八战略’,沿着‘进一步发挥浙江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标,姚庄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姚庄镇镇长胡玉龙说,产业的变形,催促着姚庄城镇尽快提档升级。伴随着招商引资的如火如荼进行,开眼看世界的姚庄人也开始花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

  从2003年开始,姚庄启动了“康庄工程”,用畅通与外界的通道作为提升城镇能级的第一步。仅仅用了一年半,姚庄就完成了镇村道路的水泥硬化,同时开通了全镇10分钟三级公交交通圈。从此,即便是最偏远的自然村,也告别了渣土路。

  路,缩短了城与乡的距离。而城门的打开,让农民进城的梦想照进现实。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在城里有了稳定的职业,但是没有条件在城里安家,只能每天忍受城乡之间奔波的劳顿。进城,对他们来说是生活工作的现实需求,也是生活品质全面改善的标志。

  但是,小小的姚庄镇区,已经盛不下姚庄居民心头的进城梦。“我要感谢10年前姚庄的农房集聚改造,让我用村里的宅基地置换了镇上的住房,在城镇扎下了根!”南鹿村村民宋月红说。

  这是一场牵涉过半姚庄农民的城镇化大迁徙。2008年起,姚庄在老镇西边,圈出了一块土地建设城乡一体新社区,目标直指满足农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只要愿意进城,都可以在这里实现安居。这种打开城门拥抱农民的做法,在当时的浙江属于首创。

  一晃十年,姚庄先后建了7个城乡一体新小区,总共有3376户农民带地进城。在姚庄房价最贵的区块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15年前,城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姚庄,如今已扩大到了9.7平方公里。

  姚庄筑起了城镇的形,也让全镇公共服务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提能: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首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满足城乡居民最基本的需求;紧接着,对标县城,解决优不优的问题;现在,对标紧邻的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探索小城镇服务供给怎样勇立潮头当标杆的问题。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镇的手笔:投资1200万元的镇级幼儿园,从桌椅板凳到师资力量都向杭州一流幼儿园看齐;投资1亿多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可容纳4500人的姚庄体育馆,让普通的姚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顶级赛事;投资1.1亿元,让乡镇卫生院也有向乙级医院进军的资格,上海专家的不定期坐诊,更是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医疗服务;18个村(社区)的文化礼堂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筑起了城乡居民的精神家园。

  因为形神兼备,现在的姚庄,引力不断增强。短短15年,不仅让万余名农民举家进城,还吸纳了新居民近4万人。到姚庄购房置业的客商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塑乡:让乡有魅力

  繁荣了城乡,不能冷落乡村。“这15年,我们在让城变强的同时,也努力把村变美。当大部分的村民集聚到城镇、享受到城镇的品质生活时,没有忘记留守乡村的农民。”嘉善县委常委、姚庄镇党委书记曹惠明说。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铺展在姚庄的每一个角落。

  “以前城里亲戚来串门,老远就捂着鼻子嫌臭。从村口到家,地上满是猪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河水都是黑的,到了夏天还会泛泡沫。现在,我们村里花红柳绿天蓝水清,来过的人都说像水墨画,羡慕得不得了。”姚庄镇横港村党支部书记张林自豪地说。

  这一切变化,源于横港村历时15年的全民生态革命。

  “别的不说,就说垃圾的变化。浙江省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我们村随即开始实施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一只放在家家户户门口的垃圾桶,让农民改掉了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也开始垃圾分类,大家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现在每户门口放两只垃圾桶,一只可回收,一只不可回收,我们扔垃圾都是分类的。不管啥时候过来看,都扔得规规整整。”垃圾处理升级,是横港村68岁老党员张培根关于身边环境变化最深的记忆。

  “我们不但逐梦阡陌实现村强民富,还要强得有灵魂、富得有内涵。不管姚庄怎么变,都要让姚庄人看得到乡愁,找得到记忆。”曹惠明说。环境变化的背后,有一群农民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型。2013年起,横港村拆了6万多平方米的违章猪棚。过去的养殖户种起了花木、搞起了生态农业、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4188元到2017年的35027元,村集体收入从50万元增长到126.4万元。

  民愈来愈富,村也愈来愈强。5年一次的强村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实施了三轮。薄弱村的底线一再提升:从30万元、50万元、70万元,到今年基本所有的村集体收入都将达到100万元以上。村集体造血功能的不断增强,为村级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夯实了物质基础,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一个村是一个镇的缩影。15年间,姚庄镇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多,从8000多元到4万多元的跨越,让姚庄农民的生活富裕程度走在前列。

  融合:城乡共同迸发向心力

  城因乡而灵动,乡因城而恢弘。

  一条窄窄的丁枫公路,曾经是浙江与上海的“楚河汉界”,也是大都市与小乡镇之间冷冰冰的割裂。过去15年,它见证了姚庄随着接轨上海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小城市的生机勃勃与大都市的欣欣向荣相辉映,美丽乡村的桃源渔歌与工业园区的隆隆机声叠奏出最动听的乡村振兴交响乐。

  “现在,在我们姚庄,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基本没有城与乡之间的差别了。大家一视同仁!”地处姚庄最北端、距离镇区13公里的沉香村村民张金说,别的不提,单就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里与集镇上有啥差别?

  开门望得见绿油油的田野,抬头看得见蓝天,这是乡村的优势所在;而不够完善的基础设施,不够便利的银行、网络、购物等服务,则是农村的短板。这几年,姚庄在推进城乡融合中扬长避短,即便是再偏远的村庄,也实现了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并且构建起了10分钟商业圈:步行10分钟,可以到超市,可以到运动健身场所。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养老、医疗、教育到社会生活,正在被一一满足,城乡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

  如今车到姚庄,下了申嘉湖高速,迎面就是一扇翠绿的“屏风”,两侧绿色的草地、淡黄色的千层石、深绿色的乔木,沿着斜坡伸向天际。它既能让人读到城市的雅致,又不失乡村的质朴。这道“屏风”,恰是姚庄城乡之间共存共荣的标志。

  目前的姚庄,正加强顶层设计,使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实现更加有效的协调和更加有机的连接,让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真正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城乡如何相向而行、共步康庄大道?15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姚庄的决策者说,如果说姚庄的逆袭有什么秘诀,那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可以赢得城乡协调发展的先机,赢得迈向“两个高水平”的自信!

标签:乡村;八八战略编辑:张毅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