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骗补公布调查结果 发改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
本期,财政部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的清查做初步通报,曝光5家骗补客车企业名单成为行业热点。舆论普遍认为,依法严惩新能源汽车骗补,有助于堵住管理漏洞,完善制度设计。煤炭行业,发改委召集神华、中煤等数十家大型煤炭企业制定预案,抑制煤价过快上涨。业内认为,将煤价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并推进供给侧改革及煤炭行业去产能是此次发改委拟定预案的主要原因。电力方面,国家发改委批复8省区开展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意味着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加速的阶段。石油方面,中石油金融资产注入*ST济柴的具体方案出炉,方案获得多家央企以及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支持。
本期关注度较高的话题详见下表。
①监测周期:2016.9.5-2016.9.11。②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财政部清查新能源汽车骗补曝光5家客车企业
【舆情概述】今年年初,财政部专项检查了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抽查13.3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状态。9月8日,财政部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的调查做了初步通报,曝光了5家存在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客车企业,分别为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和河南少林客车。工信部对以上企业进行了处罚,包括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并对吉姆西取消整车资质,要求其他4家把问题车辆从推广目录中剔除,追回补贴资金等。
【舆论观点】对于此次的新能源车企骗补的调查,《经济观察报》称“是中国汽车业20年来最大的行业审查行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新能源汽车骗补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犯了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造成了恶劣影响。对新能源汽车骗补案件一查到底,依法严惩,不仅有助于堵住管理漏洞,而且有助于完善制度设计,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此前新能源补贴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以补贴促进某个行业发展,这种思路并不新鲜,可如何补贴却是个学问。目前较为公认的是,“补人头”要比“补砖头”效率要高。因为“补人头”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让消费者去选择谁才是“好砖头”。有业内人士指出,财政补贴只是扶持产业政策的一个方面,还要靠包括税收、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引导,财政补贴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单靠补贴政策刺激,会令不少企业忽视发展投资和技术进步的长期规划。
【分析研判】在本期监测周期内,“新能源骗补”相关舆情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9月8日起,财经类、综合类媒体纷纷报道财政部曝光新能源汽车骗补的5起典型案例,并得到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的转发,舆情声量在9日达到峰值。
从今年年初财政部对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起,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骗补风波一直是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除财经类媒体外,不少综合类媒体也快速跟进。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调查结果的公布、业内人士和行业专家的评论以及涉事企业的回应等三个方面。
骗补调查结果的公布不仅对涉事企业产生负面作用,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重大的震荡。目前,媒体从最初对涉事企业的关注,延伸到质疑骗补链条的形成、监管部门的失职、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漏洞,以及公共财政政策在实施中出现变形等深层次的问题。由此可见,此次新能源车企骗补调查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其后续进展也将成为舆论持续关注的焦点。
发改委召集大型煤企开会抑制煤价过快上涨
【舆情概述】9月8日,发改委召集数十家大型煤炭企业制定预案,抑制煤价过快上涨。此次预案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符合先进产能条件的大型煤炭企业共同参与,74个煤矿签订自愿承担稳定市场调节总量任务的相关协议。根据协议,这些煤矿将在市场供应偏紧时按要求增加产量,在市场供求宽松时按要求减少产量。
与市场预计的不同,年度产量不能突破276个工作日核定产能的原则没有改变,只是允许部分自愿参与的煤企在煤价上涨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增加月度的产量,但不能突破330天产能。此外,会议还决定将实施煤价分级响应机制。
【舆论观点】业内专家对此次预案启动对行业发展的作用普遍看好。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发改委此次召集各大煤企开会,并与符合先进产能条件的大型煤矿签订预案,表明了对煤炭先进产能的引导作用。安迅思分析师邓舜认为,将煤价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并继续顺利推进供给侧改革及煤炭行业去产能,是此次发改委拟定预案的主要原因。中国煤炭资源网高级分析师王旭峰表示,目前276个工作日核定产能仍然控制得比较严格,大范围调整可能性不大,复产也会受到限制。国内煤炭产能并不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增长,因此不会对煤炭价格造成打压,煤价还将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分析研判】会议透露出强烈的释放产能信号,媒体在报道中指出,“年度产量不能突破276个工作日核定的产能”的原则不改变,表明政府对维护供给侧改革成果的重视。此外,媒体援引专家观点表明,发改委通过对先进产能的调配,旨在平抑煤价的快速上涨而非打压煤价,为会议通过的各项具体措施的实施营造出平稳的舆论环境。
在舆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难看出,逆势上涨的煤价受到各界关注,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关注,为新举措推动的主要动力。目前,煤价的上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去产能政策的落实情况。正是受到这种矛盾的影响,使得媒体存在将两者相结合展开报道及评论的可能性。因此,煤炭行业能否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将成为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个省市区电改方案获批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提速
【舆情概述】9月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批复同意河南、新疆、山东、湖北、四川、辽宁、陕西和安徽等8个省级区域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加上此前获得批复的重庆、山西、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北京、福建、甘肃、海南和黑龙江,年内已有18个省市区的电改综合试点方案或售电侧改革试点方案获得批准。随着综合试点的增加,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加速的阶段。
【舆论观点】业内人士从供给侧改革角度解读了本轮电改。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本轮电改将统筹兼顾电力供、需两侧改革,而电力需求侧的改革将成为着力点和突破点。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指出,随着电改试点快速向国家电网覆盖地区辐射,也预示着电网企业退出售电侧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
媒体方面,《证券日报》评论称,从一系列电改动作可以看出,电改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并全面提速推进。国家电网坚持独资成立交易中心的模式被打破,以市场化为主导,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全面推开。《证券时报》评论,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推进售电侧开放,将会赋予用户自由购电的权利,民众可拥有更多的选择,这是保障民生、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分析研判】在本监测周期内,多省电改方案获批相关舆情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9月8日达到峰值,此后逐步回落。各省电改方案进入集中批复期,媒体的报道迅速跟进,通过采访行业专家对各省的复函文件进行了解读。各省对电改方案的具体执行以及电改在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增量配电网开放、售电侧改革,以及新电改能否给新能源消纳问题凸出的地区带来破局等,将备受各方期待。
多家央企捧场*ST济柴重组中石油油田业务酝酿上市
【舆情概述】9月5日晚,中石油金融资产注入*ST济柴的具体方案出炉,拟置出*ST济柴原有资产,置入中石油集团持有的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股权,差额部分由公司向中石油集团发行69.85亿股及支付60.36亿现金购买。据重组草案,定增中出现了中建、中车、中国航发、中海集运等多家央企的身影,以及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等。
此外,据媒体报道,中石油正考虑通过旗下大庆华科将油田业务上市,但上市时间表尚未确定。
【舆论观点】专家普遍看好中石油金融定增和旗下油田业务的上市之举。卓创资讯石油行业分析师秦文平认为,中石油将是中国国企改革试点的首批企业之一,中石油或将成为战略控股公司。加之近年来中石油的油田开采环节亏损比较大,可以通过上市实现减亏增效。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胡乃军认为,由于中石油本身规模、资产、体量大,在石油行业领域如有亏损,转型到其他领域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好处。
媒体方面,《证券时报》认为,此次重组,除中石油对资产平台化整合步伐加快外,另一看点为多家央企或地方国资参与此次配套融资。央企间以资本为纽带“结盟”,谋求协同发展,或已透露出国企改革的新动向。
【分析研判】此次,中石油金融资产曲线上市受到多家央企捧场,且被行业专家看好,一定程度上为*ST济柴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金融资产曲线上市的审核愈发严格,*ST济柴的后续动向也将受到舆论关注。(实习生裴扬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