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更绿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浙江勇当三农发展排头兵
浙江在线2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杰)新蓝图,大愿景!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村发展、农业做强、农民致富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改革发展阶段,浙江已经做好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准备。农业向绿,农民向富,农村向美……在充满希望的浙江田野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农业向绿产品变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定力和决心。10多年前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后,我省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夯实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为今天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蓄了动能。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96%、秸秆综合利用率91%、废弃农膜回收率89%……我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如今农业资源利用率领跑全国。这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调整的理念完全吻合。
以最让人头疼的畜禽粪便处理为例:这几年,我省坚持“养猪决不能污染环境”的发展思路,一边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一边大力推广科学养殖八大模式,万家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全部实现达标验收,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6%,居全国首位。
我省还打出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海上“一打三整治”、平原绿化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尤其是化肥、农药减量成效明显,比全国提早7年实现了“零增长”。这背后是我省多年来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高效农药替代。仅“十二五”期间,我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5%和13%。
去年9月,我省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放心安全的浙江农产品从哪来?浙江的回答是:产出来、管出来。
近年来,我省为主要农产品制定了标准化生产图,在各地菜园、果园、茶园、畜禽养殖场等推广实施。农民“按图索骥”,规范生产。农药、化肥用得少了,农产品自然更安全。目前,我省共有现行有效农业地方标准419项,配套模式图160套;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示范项目1190个,辐射面积2800万亩,带动农户276万户。
好产品产出来,更靠管出来。我省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体责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政府对主体的监管。目前,全省已有2万多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管理,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今年我省仍要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为抓手,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已先后获批开展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和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省创建,为我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注入了不竭动力。今后,对照中央一号文件,我省将继续拉高标杆,以“五省联创”为抓手,将浙江绿色农业发展向纵深推进。
改革向活农民变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是一条底线。打造“三农”发展标杆省,浙江首先立足也在此。
2016年,浙江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22866元。更惊艳的数据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1降至如今的2.066∶1。浙江农民收入实现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均衡性全国领先。
助农增收,我省大步前行。从2009年到2015年,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过了两个大坎,从突破万元到突破两万元;到2016年,我省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2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两万元,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当居首功。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浙江农民的收入结构中,超过六成来自工资性收入。在过去的七年多里,其占比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也成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农村美化、农业绿化,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也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又一新增长点。这几年,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美丽产业红遍浙江。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催生了农村新业态。
农家乐是浙江美丽产业的一颗明珠。在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农家乐,当地超过七成的劳动力投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全村经营性收入超过4500万元。新型业态激发村庄活力,吸引了不少人“回流”返乡创业。
财产性收入少,历来是农民增收的一大短板。瞅准了这一点,我省深挖其中的巨大潜力,加大机制改革、体制创新。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我省首先破题——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全省29400多个村社的3500多万农民当上了股东。一张小小的股权证,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和都市白领一样能领到年终奖。
沿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我省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快“三位一体”农合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农民因此分享到更多改革红利。
农民收入增长快的背后,是我省深化农村改革的身影。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有关负责人分析,2016年浙江农民财产性净收入增速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村居民集体经济分配的红利、房屋出租等收入的提高。
环境向好农村变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矢志不渝,一任接着一任干,让农村环境有了令人惊艳的变化。人们称赞,美丽中国看浙江,美丽浙江看农村。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我省把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点到面,从城市走向乡村。早在2000年,杭州便成为全国第一批8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如今,始于城市的浙江垃圾分类,把标杆立在了农村。这蕴含着浙江城乡统筹发展的智慧。
目前,浙江农村垃圾分类在全国有三个领先:一是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有效处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国家标准是到2020年达到76%;二是成为全国唯一利用机器成肥的省份,500多个村庄试点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快速成肥;三是全国唯一在农村展开垃圾分类的省份,4500个村庄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与三化处理工作。
2016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浙江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等的汇报。垃圾分类的浙江经验推向全国,浙江的绿色发展实践再次走在前列。
我省农村环境的大变化,还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庞大工程,在2016年底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衢州,连农村的小河、小溪,乃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都实现了全域剿灭劣Ⅴ类水。污水变清流,衢州一大批村庄借此蜕变,成为美丽乡村精品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在临安,当地城、镇、村三级实现污水治理全覆盖,并于日前荣获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截至2016年底,临安287个行政村,共建有污水处理终端近2000个,并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的“私人定制”模式。
在富阳,“互联网+”理念被运用至“五水共治”领域。全区农村污水处理排水口的画面可以在实时监管平台上呈现,一旦周边河道水质指标出现问题,平台上的预警标志会实时提醒,并交办给河长处置。
而今迈步从头越,浙江在农村人居环境越变越美的基础上,正在打响又一场攻坚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既是农民进城的聚集地,也是城市功能的延伸带,建设更美的农村少不了小城镇。不难预见,在未来几年里,浙江小城镇又将给人们一个惊喜!
更绿、更富、更美。向着“三农”发展标杆省,奔跑吧,浙江!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