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央媒看浙江 正文

近年来不仅涌现近2万名各级各类“最美人物”,而且文明层次在不断提升

人民日报:杭州的文明高度是这样筑起来的

发布时间:2017-12-01 09:21:54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王慧敏 方敏

初冬的杭州西湖。(人民视觉)

环卫工人正在杭州一家面馆门口取饮免费热茶水。李忠摄

  到过杭州的人,几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里不但山水秀丽,干净整洁,这里的人也分外“美”——

  斑马线旁,行人想过马路,车辆会停下来礼让;坐公交,人们排队上车、低语交谈;遇到困难,很轻松就能找到志愿者……无需讶异,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杭州出现聚变效应。近年来,杭州各行各业涌现7名全国道德模范、130多名省级和市级道德模范、1.9万余名各级各类“最美人物”。

  精神文明建设的聚变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城市发展需要积累物质财富,但精神财富积累更不可少——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这样的理念指引,有数任主政者不懈的坚持,杭州不断刷新城市文明高度。

  践行文明,杭州无年龄之分,无地域之别。“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一颗种子般深深植入杭州市民心间,人民群众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一系列好的习惯上升为制度规范,做好事有保障、有荣誉,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杭州市民全方位参与志愿服务,也给中外来宾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为之点赞:“广大市民识大体、顾大局,真情奉献,自愿服务,为杭州峰会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堂杭州有了更深层次的美

  物质财富增长固然重要,但精神财富积累同样不可缺少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GDP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发展,积累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精神财富积累更不可少——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这一观点成为近些年来几任主政者的共识。

  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建规范?杭州的方法是:在全社会弘扬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其中,“最美”成为重要抓手。

  2011年7月2日,杭州市民吴菊萍没有丝毫犹豫,用她纤弱的双臂接住了从10楼坠落的女童。女童安然无恙,她却手臂骨折。以此为契机,杭州市委号召全市展开了“最美”现象讨论,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激发出来。

  你可知杭州的“最美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放弃国外高薪聘请,刻苦钻研眼科疾病,让3万人重获光明;

  “周伟法理发”“冯正兴磨剪刀”“外语志愿服务队”等10支学雷锋品牌队伍在拱墅区人人称赞;

  在江干区,3.8万多人戴上红袖章,常年参与“万人大巡防”工作,倡导文明,维护秩序。

  践行文明者,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10多岁的少年。

  在江干区芙蓉社区,74岁的“修鞋高手”钱荣生已义务为居民修鞋20多年。周边百姓说:“钱爷爷是聋哑人,不仅自立自强,而且古道热肠。”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学生蒋汉军,在一个冬日雨夜看到一位残障人士孤零零地在路口等车,没有雨伞,遂主动为他撑起了伞。此事虽小,却在网友心中留下涟漪,有网友留言:“这样的中国小少年请多来一些。”

  践行文明,无地域之分。有的在城市默默服务,有的在农村冒险救人。

  下城区潮鸣街道66岁的许宝香,说一口吴侬软语,行事风格却透着豪爽。做社区志愿者十多年,从事的是交通引导、垃圾分类等累活脏活,但从不怕脏嫌苦;在富阳区众缘村,村民黄小荣在河边发现一个小女孩溺水后,毫不犹豫地从5米高的堤坝上跳下去施救,被称为“最美爸爸”。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6年来,杭州市一以贯之,让“最美”从盆景壮大为风景。统计表明,近年来杭州各行各业涌现了7名全国道德模范、130多名省级和市级道德模范、1.9万余名各级各类“最美人物”。

  在这样一座城市生活,是怎样的一种心情?2016年12月2日,杭州再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这已是杭州连续10年入榜。

  再听听普通百姓的评价——

  76岁的市民寿宝琴说:在杭州,老人喜欢坐公交,因为每次都有人让座。司机看到老人上车,会按下让座播音提示,等到老人坐稳后车才缓缓开动。

  48岁的环卫工田晓兰说:在西湖,扫地很轻松,因为垃圾落地的少。“文明氛围影响着所有的人。有游客会来问这里能不能抽烟,我说最好别抽,他就不抽了。”

  17岁的学生李可凡说:在杭州,周末从来不单调,可以参加社区文化讲堂、参加“邻居节”,还可以随社区服务队来一次志愿服务。

  因为文明,天堂杭州有了更深层次的美!近年来,留在杭州的人越来越多了。2016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以8.9%的占比遥遥领先;今年上半年,杭州以11.21%的占比再次名列第一。一位归国博士初次来杭州,就决定“不走了”。他说:“在杭州,我能时刻体会到善意和温暖。”

  当好公共道德的“引导员”

  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离不开党委政府引领

  价值观“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如一颗种子般深植人心?

  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离不开党委政府引领。“党委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当公共道德的‘引导员’。”近些年,杭州市历任主政者一直注重当好“引导员”。

  你是否还记得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他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书桌旁,他有时会放些废品袋子,袋子总是干净整齐。因为近视,他总是把书本举起来凑近了看……老人认真看书的一幕,与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举措一起,在2014年感动了无数网友。

  阅读,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杭州对此尤为看重。通过图书馆免费开放、千个学习书屋进社区等活动,杭州在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上下足了功夫。

  城市阳台、快速公交站、公园、社区,随处可见一座座“漂流书亭”。书亭没有钥匙,人们可以免费取一本书走,也可以带一本书来。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看到“漂流书亭”后,称赞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有特点。

  阅读习惯,需要培养。今年,西湖区的“西湖读书节”已举办至第十一届,富阳区的“富春江读书节”已举办至第七届。杭州还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为全球首批、全国首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点滴书香,让精神文明的种子在每个居民的心中生根发芽。

  2011年初,杭州启动“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力图以有形的方式培育无形的价值观。通过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杭州给每个月都定下一个关乎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词”:民生、礼仪、诚信、感恩、奉献、关爱、信仰、责任、科学、爱国、创新、和谐。每个月围绕“主题词”组织举办“三个一”:一次主题讲座、一次互动讨论、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这些主题词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比如5月有劳动节,主题词是“奉献”;7月有党的生日,主题词是“信仰”……这12个“主题词”贯穿全年,既便于理解和记忆,又能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让这些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心田。

  “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做一次反观,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行一个德字礼,送一份吉祥”……自2011年以来,杭州在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社区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推行“八个一”流程。目前,杭州已建设各类道德讲堂830个,涵盖机关、企业、行业、学校、社区、村镇等各个领域、各类人群。

  城里有道德讲堂,农村有文化礼堂。2012年以来,杭州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动乡风文明走向深化。

  淳安县有423个建制村,过去却建有446处祠堂。县里因势利导,将原有的祠堂改造成文化礼堂,利用这一载体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

  硬性植入不如潜移默化,“送文化”不如“种文化”。为此,杭州大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

  在临安区青山殿村,每年自编自演的“村晚”是全村老少春节期间最期待的文化活动;在富阳区洞桥村,农村礼堂每年重阳节都会举办一场以“孝”为主题的乡村活动……农民们一张张绽放的笑脸透露出这样一个事实:618个文化礼堂,正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一次讲座,少一些迷惑”“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群众归纳出的这些鲜活语言就是对党委政府引导效果的肯定。

  不良道德行为的产生,与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有关联。因此,杭州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与其它城市的红绿灯在空中不同,杭州安装的带字幕一体化信号灯竖立在地上,“平视”着提醒你过马路。这个细节,反映了这座城对每个个体的尊重与关爱。

  这样的细节,在杭州比比皆是:骑自行车,杭州有专门的骑行道路,你不用害怕机动车会来抢道;在十字路口,头顶上有遮雨棚,你可以有几分钟安心整理一下被雨淋湿的头发;在繁华的道路旁,杭州建设了近3000个城管环卫爱心休息点(驿站),让环卫工、交警、拾荒者可以在此休憩……“杭州在打造最清洁环境的同时,也在打造最清洁的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人心思善、人人向上便是必然。”这是网友的评价。

  精神文明建设,杭州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从2011年以来,连续多年开展的“春泥计划”“美德少年我先行”“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等活动,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杭州弯湾托管中心负责人徐琴说,自己时常会忆起这样一幕:带着孩子们去图书馆阅览大厅,大家都轻轻地走进去,没有一个人大声喧哗;参加完马拉松活动后,他们都自觉留下来收拾垃圾。“孩子们虽小,还是智障青少年,但身上表现出来的文明素养,令人敬佩。”

  一花开来百花香

  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让“最美”深入人心、外化于行

  时间回到2016年12月26日晚,杭州冬雨霏霏。杭州文广集团的演播厅内温暖如春——第十二届杭州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舞台耀眼夺目,聚光灯下站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是经过市民、媒体和组织推荐,活动组委会评审,相关部门联审,社会公示投票等一系列环节,历时7个月才精心挑选出来的。

  面对26年照顾卧床婆婆的田燕儿,主持人念出颁奖词:“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哪知媳妇胜过亲闺女。”田燕儿郑重接过奖杯,说道:“敬老爱老是长辈们教给我的。这也是杭州的社会风尚。”

  杭州年年举行“最美人物”、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模范来自身边,可信、可亲。

  如何最大限度释放模范效应?杭州的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一齐出动。《杭州日报》连续5年开设“发现最美杭州人”专栏,杭州网持续开展“最美人物”网络访谈,全市190个乡镇(街道)、3074个村(社区)制作“最美”宣传栏,阅报栏、公交亭、公交车视频、交通指示牌等都是展示区……有市民说:“候车的时候就看到他们,感觉真善美就在身边。”

  一花开来百花香。你是否还记得感动无数人的“最美司机”吴斌?他牺牲了,但精神留了下来——吴斌的同行们用一个个行动,让“最美”故事不断发生着:2015年3月6日,杭州的哥孙汝浪开车时突患急性胰腺炎,腹部剧痛不已。他毅然忍痛将车停下来,保证了乘客和路人安全;2016年夏天,萧山区的哥王兴国发起萧然互助车队,参加G20杭州峰会志愿活动44天没有回家;今年7月21日,杭州古墩路发生爆燃事故,的哥黄亚锋不顾伤痛参与抢救,两天后又带着15名同事到医院义务献血……

  “接力赛”一场接着一场:1986年开始,杭州公交车驾驶员孔胜东每周六晚上都会在中山北路上为居民免费修车。2012年,他所在的单位成立了“孔胜东志愿服务队”,200多人报名。从此,杭州有了一群又一群“孔胜东”。

  一桶凉茶,一条长椅……在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上城区金钱巷社区居民顾忠根都会摆出他的凉茶摊。如今,“最美凉茶摊”也有了接班人——一群公益志愿者继续在这里坚守服务。

  这些故事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植社会的沃土之中,百姓心中蕴藏着向善向美的强大能量,只要让更多的人自觉投身精神文明建设,整个城市的道德水准就会有质的提升。在杭州,广大市民的行为与杭州的“最美”现象实现了同频共振。

  实现同频共振,杭州牢牢把握了一点:群众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杭州各级干部牢记一个原则:不大包大揽,而是让群众自觉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前不久,在江干区后珠苑社区,一位业主因小区无法停车被保安拦在外面。他一气之下把车堵在小区门口,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最后还被电视台曝了光。

  “可真丢面子!”小区居民议论纷纷。对此事要不要“小题大做”?居委会委员韩吉深思熟虑后,决定抓住这一契机,以“如何解决停车难”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社区“道德讲堂”,邀请当事人和小区居民一起参与活动。通过充分讨论,居民们对有序停车有了新认识,在参与中实现了自我教育——当事人主动作了自我批评。韩吉有感而发:“让群众亲身参与进来,社会公德就容易形成。”

  做好事有保障、有荣誉

  “最美”是自发的,但“最美现象”的形成与制度规范分不开

  “礼让斑马线”常常是外地游客对“最美杭州”的第一印象。多年前,杭州市公交集团在调研中发现:公交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斑马线前的事故率最高,且多为恶性事故。2007年,杭州制定《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明确规定“行经人行横道时减速礼让”。

  初始,许多司机第一反应是:不习惯!但杭州动了真格:派管理人员到处蹲点巡查,不遵守的司机会被扣掉当月的“安全奖”,且接受处罚。

  好风尚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2011年4月6日起,杭州交警在市区多条斑马线前现场摄像,重点整治“不让行”行为。密集的“文明出行”宣传与强力的交通整治双管齐下,公交车开始变自觉了。两年后,出租车也加入到“礼让大军”中。渐渐地,私家车也主动让行。

  如今,这项行车规范变成了杭州司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在杭州市区主要道路上,斑马线前的礼让率已经达到93.91%,公交车礼让率达到99%。

  “礼让斑马线”从一项文明公约上升到制度规范,是杭州注重制度建设的一个缩影。

  培育“最美”,杭州从2011年起就作出具体部署。《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市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具体文件相继制定。2012年,杭州制定并实施《杭州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成为全国首个出台城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副省级城市。2015年,《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救人者无须自证清白、“礼让斑马线”等都在这一条例中有了“说法”。

  2010年5月至今,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多次调整奖励标准。其中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奖励标准从10万元调整到30万元。见义勇为负重伤的一次性奖励标准也更为细化,且大幅提高。

  不独物质奖励,杭州还对道德模范建立了多项奖励政策和帮扶机制。2015年,《杭州市道德模范关心关爱制度若干规定(暂行)》出台,从医疗、住房、就业、法律维权等层面对道德模范给予关爱。

  “最美司机”吴斌逝世后,殡葬车载着他的遗体缓缓绕行西湖一周,市民拉起横幅为吴斌送行;“最美爸爸”黄小荣摔断腿住院,杭州市领导第一时间赶赴医院慰问;忠诚履职的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主任陈浩逝世后,区委追认其为“优秀共产党员”;对十几岁就照顾患病母亲的杜佳琪,学校承担了他所有学习生活费用……

  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有时存在程序不规范现象,政府对这些机构是堵是疏?杭州市出台相关文件,鼓励企业、团体、组织、个人参与思想道德建设,鼓励设立民间道德奖励基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同时帮助各类组织完善帮扶机制。

  由此,民营企业家李立兴自掏腰包办起民间消防队,义务出警上千次;80后公益律师章碧珍,已是3名贫困儿童的“妈妈”,还组建了法律志愿服务队……目前,杭州有86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70多万志愿者。

  不用押金,凭信用就能直接使用“共享雨伞”;不用抵押,凭信用就能直接获得银行贷款……2016年10月1日,《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杭州第一部关于诚信建设的制度规范。杭州建立信用红黑名单发布机制,推出“医信付”“信用借还”等一系列便民措施。

  “我们已经联合阿里巴巴等公司,构建了以‘信用’为核心的大数据市场监管体系。”杭州市文明办主任钮俊介绍,“守信有激励、失信有惩戒”的社会氛围正在杭州形成。

  重制度建设,更重制度落实。最近,来杭州旅游的小伙陈思力有点“倒霉”了——在西湖边骑车闯了红灯后,被交警送到街边的电动自行车违法人现场教育岗亭内罚抄交规。

  “杭州修订了《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对重点区域要以暗访的形式进行测评。深化文明出行,我们执法也必须严起来。”在西湖边执勤的李警官说。

  20分钟下来,陈思力的手也酸了,但心里牢牢记住了“不闯红灯”这一规定。对于严守规矩的杭州,陈思力说,不会生气,反而从此对这座城市“高看一眼”。

  严格的制度,制度设计中人性的温度,落实各项制度不打折扣的力度,推动着这个素有“天堂”之称的地方不断刷出城市文明新高度。

  今年7月21日,西湖区古墩路一家餐饮店发生爆炸,多人受伤,路过的公交司机方成驹冲进现场抢救伤员。两个月后,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召开表彰会,方成驹被评为“杭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并获奖金。他告诉记者:“做好事不图名利,但做好事有保障、有荣誉,人人参与做好事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

标签:杭州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