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央媒看浙江 正文

“枫桥经验”再出发 ——看浙江诸暨枫桥镇如何演绎“枫桥经济”

发布时间:2023-08-19 08:53:52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 朱海洋

  说起浙江省诸暨市的枫桥镇,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起源于当地的“枫桥经验”。作为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整整60年,这一经验历久弥新,不断散发光芒。近两年,记者多次踏访枫桥,发现有个现象耐人寻味:除了纷至沓来的考察队伍,自驾行、研学族、亲子游越来越多,且都是奔着乡村而来。

  枫桥镇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聚焦“治理高地、经验源头”品牌,枫桥整合研学资源,将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梳理出百余处闲置资源,初步引进26个商业业态,陆续建成运营包括“阳春山月”“杜黄营地”等在内的一批重大农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目前,洽谈中的项目还有10余个,迸发出勃勃生机。

  在枫桥镇党委书记傅海林看来,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但发展仍是硬道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必须回答好如何将其转化为“枫桥经济”的问题,用治理有效推动振兴有力,以产业推动发展、以发展推动共富,而这又将是一个全新篇章,更是“枫桥经验”再出发的应有之义。

  重大典型的无形压力

  过去半年里,“枫桥经验”陈列馆总共接待了5000多批次参观者。通过情景再现、艺术创作、电子互动等方式,展馆将“枫桥经验”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娓娓道来。因此,这里仿佛一本书,仔细阅览后,总让人更加理解基层之治。

  20世纪60年代初,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引起中央高层关注。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脍炙人口的重大典型。

  时光荏苒,“枫桥经验”始终常青。2003年11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充分珍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验”,最大限度发挥“枫桥经验”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指示,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60年来,枫桥镇始终秉持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要义,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迭代创新“枫桥经验”。步入镇里的社会治理中心,这里集合了派出所、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自然规划等10支执法部门的驻点,可谓矛盾调解、执法办事的“中心地”。老百姓有啥矛盾、遇到纠纷,跑一地就行。通过该平台,枫桥构建起隐患事件“源头式”、日常事件“服务式”、应急事件“警务式”、重要事件“变革式”、疑难事件“专案式”的“五事分治”模式,并健全形成一整套“党建引领、各方参与、分类分级、组团处置、就地化解”社会治理机制。

  例如聚焦应急事件,通过数字应用构建了民情处置的流程闭环。据介绍,一旦接到上级交办、部门推送、工作发现、群众反映的突发事件,枫桥镇综合信息指挥室在30秒内可完成信息签收、1分钟内下达处置指令。接下来,按照“集镇5分钟、农村10分钟”快响快处机制,确保“事件处置不过夜,矛盾化解不隔周”。

  枫桥镇镇长何曙升告诉记者,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枫桥一直高度重视擦亮名片、示范引领,守牢平安稳定基本盘,实现治理效能的迭代升级。今年以来,全镇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23.57%、办理效能同比提升36.9%、一次性化解率同比上升24.5%。

  然而,越是典型,越有无形压力。何曙升如实相告,各地比学赶超,竞争不断加剧,从发展现状看,枫桥三大传统产业低迷,外源性动力又不足,导致主要经济指标相对靠后。在他看来,“枫桥经验”发源地的政治优势,无疑是值得深挖的“富矿”,如何转化为“枫桥经济”已显得迫在眉睫。

  重新定义乡村价值

  许多人并不知晓,枫桥文化有多深厚。一部诸暨史,半部在枫桥。若不是越国前期建都于此,诸暨首批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不会花落枫桥。这里不仅古迹众多,更有名人荟萃,元末至清初,接连涌现“枫桥三贤”,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一众历史建筑中,仍可感受往日之繁华。可时过境迁,随着交通格局的大变迁,区位优势被重新定义,枫桥从此在诸暨经济版图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如往昔。不少枫桥人都憋着一口气,希望有朝一日再复荣光。

  从诸暨市到枫桥镇的党员干部何尝不是这样想。“枫桥经验”的每一步发展,万变不离其宗,但也决不能就治理而治理,必须转化为“经济”,让发展与治理互融互促。那么,依靠什么样的产业?除了招新引优盘活存量,吸引一批有规模体量、有科技含量的优质项目,枫桥将更多目光聚焦到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农文旅新业态上,这缘于市镇两级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

  在傅海林的眼中,经过“千万工程”20年的久久为功,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显著提升,接下来便是“美丽经济”的转化命题。

  其实这些年,枫桥乡村的多元价值已不断在释放。杜黄新村里有座凤凰山,山脚下原为矿山,废弃闲置了20年,久而久之变成垃圾场。两年前,“杜黄营地”取而代之,就连几近坍塌的管理用房,也摇身一变成了时尚别致的咖啡屋。独行虽快,但要想成气候,必得靠店多聚市,众行方才更远。

  枫桥不缺名气,只不过,影响力更集中在体制内。关键是如何用市场化的语言和方式,激活资源、链接消费者,变流量为“留量”?今年4月1日,镇里专门举办了一场“‘枫’景独好·乡村振兴推进会”,集中推介了一批全域文旅项目,既有已经落地运营的,也有计划重磅推出的,旨在招引投资主体和周边游客。

  乡贤是枫桥最期盼的“回归者”。位于阳春村的游乐度假村,就是由3名年轻的“新乡人”打造的。经过创意点化,过去闲置的150多亩荒山,眼下已成了亲子娱乐、星空露营、户外婚礼的“网红地”;还有总投资达2.5亿元的“紫薇山景区”,系近年来落地枫桥最大的文旅项目,主要出资人也是乡贤。

  那么,除了借用名气,“枫桥经验”还带来了什么?“紫薇山景区”项目建设负责人徐文荣一语中的:“工程建设关乎方方面面,治理顺畅了,进度自然通畅。你看,镇里有专班,一遇到问题,村干部也会随时介入,这就是营商环境。”

  从“枫桥经验”到“枫桥经济”

  在推动“枫桥经验”加速转化为“枫桥经济”过程中,枫桥镇遇到了“四大难题”,为此探索搭建了一个实战平台。

  何为“四难”?首先是资源不集中,枫桥有不少山水林田湖资源,也有很多闲置的厂房、农房和土地等,但家底到底有多少,过去是笔糊涂账;其次是力量不集聚,由于多头管理、各自为战,一旦有重大项目需要攻坚,往往协同不够、效率不高;第三是信息不对称,好资源找不到好项目,乡贤客商又苦于无处施展;最后就是会客“打游击”,招商洽谈、人才交流缺乏固定和温馨的场所。

  如何实战?平台又如何提供支撑?枫桥深化拓展“浙里兴村治社”经济发展板块,让镇村可开发资源、产业发展状况等一目了然,实现“发展要素”一口汇聚。从项目进度一图展示,到绩效一榜晾晒,贯通“浙里兴村治社”后,各项服务一键直达,既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又推动一切围绕项目来、一切奔着发展去。

  平台搭建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机制重塑和治理升级,与之配套的还有组织化变革,解决谁来具体干的问题。今年,诸暨已着手布局成立枫桥文化产业集团,搭建起“政府、平台、市场”三方团队,加速枫桥文旅“破题”“出圈”。

  根据初步规划,该集团的职能主要有三:推动片区组团,串点成线打造区域性文旅圈,加强业态之间的黏性;一口归集分散的教学资源,便于后期招商运营;举办重要节庆活动,串联枫桥学院核心平台,通过造节、引流升温“研学经济”。

  当然,此举并非想要取代市场,而是希望通过资源和力量的统合,为各个业态和村社注入“强心剂”。目前,枫桥经验陈列馆与一系列“枫桥式”基层站所创建等空间正抓紧改造提升,也有团队抛出“橄榄枝”,希望通过业态和模式的“双跃升”,推动走向“发展共富地”。

  当然,此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尽管道路漫漫,但枫桥领导信心满怀。上半年,通过土地流转、闲置房屋盘活、农产品代销、建立研学平台等方式,这些农文旅项目为周边村庄增收十分可观,不仅带来了10多万游客,增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全镇村社经营性收入还达到了3030万元,同比增长60.5%。越来越多的游客,越来越多的客商,正涌入枫桥,共推“枫桥经验”再出发。

标签:枫桥经验编辑:沈韩宇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治理有效推动振兴有力,以产业推动发展、以发展推动共富,而这又将是一个全新篇章,更是“枫桥经验”再出发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