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专题频道 > 2017舆情高峰论坛 正文

美国影星莱昂纳个人社交媒体为它点赞

杭州“小红车”力压伦敦巴黎

——访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陶雪军

发布时间:2017-09-15 14:39:2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张毅

  浙江在线9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毅)2008年3月,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构建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要求,杭州公交集团组织实施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并于当年5月1日开始试运行,由此,杭州“小红车”开始“走”上街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展至2017年8月底,杭州市(含萧山区、余杭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共有3768个服务点,8.58万辆公共自行车,累计租用达到8.10亿人次。经过9年来持续健康的运营,“小红车”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已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在浙江第二届大数据舆情高峰论坛上,杭州“小红车”也因此荣获“金舆奖·优秀案例”。为此,浙江在线记者专访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陶雪军,畅谈城市形象塑造之道。

  杭州“小红车” 城市金名片

  对于“小红车”取得的成就和奖项肯定,陶雪军如数家珍,“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自2008年以来,先后获得华夏二等奖、中国好设计银奖、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德黑兰‘金砖块’国际城市管理奖等荣誉。”

  屡获大奖,“小红车”逐渐被各国民众所认知和肯定。6月中旬,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荣获全球可持续能源领域权威奖项艾希顿奖。随后,杭州对外传播官方社交账号@hangzhoufeel通过全球社交网络发布相关获奖资讯,得到不少于1.22万人次外国友人评论及点赞,美国影星莱昂纳多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为其转发,并对“小红车”的绿色实践称赞不已。

  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阿根廷总统在杭州街头畅骑“小红车”也成为一时国际舆论焦点。而来自新加坡等地一波又一波的考察组也将杭州经验带向全球。

  小而精民生项目  助力城市良好形象构建

  公益立项,民生为本,“小红车”9年以来始终不忘初心,实实在在地推动着这一民生项目实践,收获国际舆论聚焦,赢得广泛声誉。陶雪军举了其在德国考察自行车项目时的切身感受,“和当地市民谈起对杭州印象时,除了西湖,杭州‘小红车’成为当地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公共自行车项目源自于欧洲,杭州却后来居上。有声音指出,当前“小红车”已经成为杭州运行良好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件,在规模和系统完善度上使伦敦和巴黎“相形见绌”。陶雪军认为,“小红车”这一民生“小”项目引起国外民众和舆论的关注,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看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抛开大工程、大项目,小而精的民生项目也能为良好城市形象的建设舔砖加瓦。

  共享单车冲击之下 “小红车”积极求变

  关于共享单车话题,陶雪军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共享单车的方便建立在对城市管理城市空间不断挤压的状态之下,资本蜂拥、利益驱动下的共享单车带来的无序和混乱日益与杭州‘国际重要旅游休闲城市’的城市定位与精致的城市规划相背离。而‘小红车’一直是杭州这座美丽精致的城市引以为傲的一部分。系统设计建设之初,一个站点乃至是一个亭子,相关领导都亲自把关,美院宋建明教授操刀设计,‘小红车’不仅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它的定位是城市家居,以精巧的设计及合理有序的规划建设为杭州添彩。”

  舆论普遍认为,即使从全世界角度来说,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杭州公共自行车模式也是较为成功的。但“小红车”目前还存在“还车难”等痛点和难点,尤其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之下,相关问题和短板显得更为突出。对此,陶雪军表示,对于最新的业界技术发展,公共自行车公司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并在进行相应的技术储备。目前来看,“小红车”还需坚持初心,坚持“做公益““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基于城市有序治理的原则解决痛点难点,方能助力城市形象构建。

  记者了解到,进入2017年,面对新的挑战,杭州“小红车”积极求变,不断推陈出新,包括全面推行24小时服务,延长服务时间;充分利用维修技工技术优势,设立30处便民修车服务点,义务为民修理自行车;优化APP系统功能,结合市民需求推出APP2.0版本,持续推进扫码租车覆盖范围;加快推进自行车立体停车装置建设,积极开发“错峰还车”和“过夜还车”功能,进一步缓解市民租还车难等问题。


标签:舆情论坛;小红车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