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专题频道 > 专题稿件 正文

道不尽的西口看不完的绿 右玉之外再难寻

发布时间:2017-08-04 16:07:30 来源:山西新闻网 记者 郗涛 郝亚红 苏航

  西口古城,塞上绿洲,前者让人想起边塞的粗犷与苍凉,后者给人以江南满目苍翠的遐想。这样的独特组合,除了朔州右玉,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相似之地。6月2日,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采风团开启了右玉之旅,在杀虎口遥想万骑云屯时、回首晋商崛起路,置身林海茫茫的“天然氧吧”里深呼吸,体味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独特魅力。

  昔日万里茶道 阅尽人间沧桑

  有人说,去山西右玉,如果没有到杀虎口,便不算真正去过。在没有来过的人听来或许不以为然,一旦体验过,定会觉得此言不虚。从战国时期设置雁门郡起,右玉作为边塞要冲、西口故里、晋商通道,就一直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两千多年来,战事的锤炼、商业的浸润、文化的交融,早已成为右玉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而杀虎口,便是阅尽这沧桑历史的见证人。

DSC_6270

  如果没有到杀虎口,便不算真正去过右玉

  杀虎口是万里明长城中部的一个关隘,也是中原地区去往内蒙古、新疆和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路,有“扼三关而控五原”之说,自古就是兵家驻防重地,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处。实际上,杀虎口从未出现过老虎,秦汉时这里称参合口,隋唐名为白狼关,宋辽时号哑狼关。仅是看到关名中张牙舞爪的“狼”字,就有嗖嗖冷气朴面而来,透出大漠雄关的荒凉与冷峻。明代时,此地改叫杀胡口,关名上对胡人的仇视表现得直白而明了,杀气腾腾。清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后,为了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便将“胡”改为了“虎”,之后这里便一直叫杀虎口。

DSC_6327

  西口古道仍然静静地躺在原地

  伫立杀虎口的城楼之上,极目远方鳞次栉比的烽火台,脑海中掀开尘封的历史,风中仿佛也响起了金戈铁马声。随着历史的推移,杀虎口的功能也在变迁。从1690年起,随着康熙皇帝西征,杀虎口已成为运送粮草的大本营。山西商人看准机会,随军贩送粮草,由此,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土地,走西口,到口外去。晋商艰辛的脚步,伴着茶马粮盐的车辙,辗出了生路和边镇的繁荣,也催生了西口文化。清政府也便在此设税卡,政治经济达到鼎盛时期,不足三平方公里的边陲小地,竟有五万人在此云集。

  “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在晋商纵横五百年,成巨擘,执牛耳。但也应该知道,晋商是从杀虎口走出去,才从路边小店,走出了这万里商途。杀虎口,可以说是晋商的起点。”在杀虎口博物馆中,被称为“右玉通”的王德功老先生的这番话,吸引了不少游人,“杀虎口是两个万里的交汇处,一个是万里长城,另一个是万里茶道。这种交汇,是封闭和开放的碰撞,是交流和友好的交融,衍生了独特的西口文化。”

DSC_6334

  广义桥上曾走过无数走西口的晋商

  如今,西口古道仍然静静地躺在原地,无数商人经过的通顺桥和广义桥也在无声地坚守。再走一回古道,再过一次小桥,西口还是西口,只是那日进斗金斗银的繁荣已经不再。游人们在残垣断壁间,捡拾着繁盛收场后遗落的碎片,它比那喧嚣鼎沸的时代更有着扣人心扉的震撼。

标签:山西;旅游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