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港湾到新兴金融中心 浙江金融未来版图值得期待
浙江要建设新兴金融中心 图据视觉中国
浙江在线7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近日,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新兴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打造集金融科技、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产业、移动支付等于一体的新兴金融中心,加快形成以“一湾、一城、一省、多区”为框架的建设格局。
早在2016年12月,浙江就曾发布《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一流的金融要素集聚高地、金融要素交易中心,形成一流的金融要素辐射能力。两年时间过去,浙江构筑科技金融高地的产业格局得到了重新定义,不再仅限于钱塘江两岸,亦或是杭州范围,而是延伸到多个地市,辐射整个浙江。
图据浙江新闻客户端
深入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
成为全省金融要素集聚高地
图据浙江新闻客户端
方案中提出,要以金融特色小镇、白沙泉并购金融街区等为主要集聚平台,引进和培育优质私募基金和并购金融要素机构,同时依托钱江金融大数据创新基地和钱江新金融众创空间,集聚创新培育一批以数据、技术、服务为内容的金融大数据创新企业和平台。
仔细对比不难发现,这样的表述相较两年多前的《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规划》,内容更加具体,路径也更加明确——通过区域内金融科技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外成熟平台的产业引进,用双轮驱动助推浙江这一最重要的金融要素集聚高地的建设。
2015年6月,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提出,要比照纽约哈德逊河、伦敦泰晤士河、香港维多利亚湾、上海黄浦江等世界知名金融港湾,打造一个“浙江版”金融港湾。由此,钱塘江金融港湾的构想被逐渐勾勒出来。
放眼全球各大知名金融港湾,除具备商业中心的地理优势外,高度集聚的资本与人才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浙江已累积了不少优势,逐渐具备了打造金融港湾的基础。
在资本方面,浙江向来以民间资本雄厚著称,也是全国民间资本活跃度占优的省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浙江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5%,增幅高于全部投资1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4%,占全部民间投资比重达22.8%。而同一时期,全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3%;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同比增长6.1%,为两年来新高。
图据浙江新闻客户端
在技术方面,浙江同样拥有雄厚的储备和积累。到去年为止,刚刚建成的西湖大学已签约50位青年科学家,并集聚了一批世界顶尖人才;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成立的之江实验室,定位为“技术攻坚”的新型研发机构,也在围绕金融领域解决“卡脖子”难题。许多市场上知名的科技公司,即使总部不在浙江,也在浙江设立了研发机构,如网金社的技术输出团队、今日头条的开发团队等。
如果从金融集聚的角度看,在钱塘江两岸,成型的金融小镇就有5个,分别是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湘湖金融小镇、运河财富管理小镇、白沙泉并购金融小镇和黄公望基金小镇。这些基金小镇不仅是资金与资源的集聚地,更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有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总资产管理规模达11200亿,税收超60亿元;萧山湘湖金融小镇注册落地金融机构747家,持牌金融机构59家,管理基金数量527支,管理规模超过3300亿元。
这些涌动的资金流,通过与实体经济结合,正在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成为浙江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建设金融要素集聚地的重要平台。
打造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
巩固金融发展新优势
首届钱塘江论坛主论坛。浙江日报记者 梁臻 摄
2017年12月,在首届钱塘江论坛上,杭州提出了以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为龙头,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宏伟目标。
建设金融新高地,杭州蓄势待发。此前,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已落地,而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空间布局,与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确定的“钱江财富管理核心区”为“共核”,依托钱塘江金融港湾和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金融和科技资源,形成两大主发展轴线,并适度对外进行扩展。
而这次的方案,又进一步从若干方面阐述了打造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具体工作重点:推进核心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搭建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支撑平台,推进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对金融科技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预见,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将关注于开发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包括金融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金融信息安全的研发及应用。
技术研发离不开智力支持,而连通上海、嘉兴、杭州、金华并外延至安徽合肥的G60科创大走廊,就是推动杭州产学研合作的最好平台。这里囊括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之江实验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基础研究高地,一直以来困扰杭州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的短板最终被补上。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这样形容:“现在的杭州,已经形成了城西想点子、城东产业化的格局。”
有了智力支撑,金融科技的基础就根深蒂固,“传统金融数字化、新兴金融科技化”就有了技术的保障。以成立四年的网商银行为例,借力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网商银行实现了三分钟申贷,一秒钟放款,全程零人工介入,没有分店,没有线下门店,不需要信贷员的。这种“全流程线上贷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4年服务超1700万家小微企业。
而在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上,杭州同样表现不俗。2018年,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获批筹建,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等项目顺利落地,推动杭州在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深入推进“移动支付之省”建设
打造浙江发展新名片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杭州无可争议成为了“全球移动支付之城”,移动支付服务场景实现了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全覆盖。而方案中,浙江再次明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生活服务领域的移动支付,推动“无现金支付城市”的建设。
图据浙江新闻客户端
方案指出,要推动生物识别、物联网、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融合创新,以杭州为样板,在全省鼓励支持手机PAY、二维码、无感支付、生物识别支付等多样化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移动支付推向浙江全省?理由似乎很简单,从社会层面看,移动支付为生活服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但从更深层次来看,通过手机扫码、社交支付、无感支付、自助点餐等商业场景的扩展,移动支付在改造传统行业的同时,也催生了众多新兴业态。这样的案例在浙江已屡见不鲜,如云集、贝贝网,还有点餐系统二维火等。
随着5G时代来临,数据储存和交互的能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革无疑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蓝海,想象空间巨大。可见,推广移动支付不仅仅只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未来浙江撬动数字经济万亿级产业的重要支点。
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7城实现地铁一码通行。记者 吕之遥 摄
在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按照实现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定位要求,协同发展,增强长三角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此次方案中特别提到,未来要积极向长三角地区输出移动支付应用的经验和模式,增强城市交通等公共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支付一体化发展。
推动公共设施互联互通,除了打通地理概念上的“断头路”,更要打通信息通信领域的“断头路”,推动政务服务的一体化。今年5月22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正式开通运行,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均可在三省一市的14个城市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移动支付、网上结算的普及,正是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的重要基础。
当天,杭州、上海、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七座城市实现了轨道交通二维码手机扫码过闸“一码通行”。也就是说,杭州市民只需使用杭州地铁APP,即可畅行六城。随着移动支付在三省一市逐渐铺开,用一个城市的APP就能畅游长三角,必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深入推动多区域金改
推进新兴金融全域协同发展
2012年3月,浙江金融改革在民资充沛的温州率先破题。此后,各项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在省内全面启动,并不断突破藩篱。独具地方特色的金改试点,已经成为浙江金融发展中的探路者和排头兵。
图据浙江新闻客户端
此次方案提到,要以温州金改、台州小微金改、丽水农村金改等区域金融改革为重要抓手,推进全省普惠金融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持续推进保险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持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规范发展。
小微金融“全国看浙江,浙江看台州”。台州经济的特点是典型的区域块状经济,大溪的泵业、横峰的鞋业、黄岩的汽摩配件,各种产业板块星罗棋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产业特色,孕育了与当地经济紧密相联的小微金融,如服务制造业的“工具贷”、用于厂房购置的“构建贷”,全国首个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首个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首个小微金融指数等一系列首创性改革也在这里落地开花,为全国小微金融提供了“台州样板”。
无独有偶,在温州,经历了2011年前后的金融风险集中爆发,温州金改在市场的呼唤中于次年正式推出,其中最重要的是规范民间融资,允许其在满足条件下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目的是将原本无序生长的民间金融展示在阳光下。温州金改7年来,金融生态基本得到修复,地方金融监管不断加强。
距离最近的一次金融改革,是2017年的“绿色金改”——湖州市、衢州市成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通俗地说,所涉及的金融活动都要围绕“绿色”展开,包括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
如果把浙江省内的金融改革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不难发现,改革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每一次改革均是围绕地方经济的产业特色而展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金融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巨大作用。
而随着浙江提出打造新兴金融中心,形成“一湾、一城、一省、多区”建设格局,这一“多区”的金改试点既是新兴金融中心的一部分,也为其他地市未来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改革经验。不断创新和优化金融产业政策,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从“港湾”到“中心”跨越,未来浙江金融版图的发展,值得期待。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