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地市网络形象 > 金华 正文

义乌市场第一代经营户:“义利双行”是义乌的商魂

发布时间:2018-08-07 13:28:3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甘居鹏

  编者按:

  国家当富强,始基端在商。

  浙商,中国最著名、最活跃的商人群体之一,浙商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浙江省工商联、浙江工商大学等单位指导下,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商研究院和浙商博物馆发起,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共同推出“二千年商脉,40载改革——2018浙商文化寻根之旅”,通过现场探访一系列浙商文化源头性标志性场所和人物的历史和现状,挖掘浙商创业故事,传承浙商历史文脉,传播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

  溯源改革先驱以启今日转型,纪先贤坎坷以引砥砺前行。

  湖清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

  浙江在线8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甘居鹏)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义乌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地名。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的敲糖换鸡毛,到如今万商云集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从一个浙江中部的偏僻小山城,到现代商贸城市,义乌的40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的缩影,更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影响全世界的缩影。

  近日,浙江在线记者跟随“二千年商脉,40载改革——2018浙商文化寻根之旅”报道团队走进义乌,访问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经营户陈萍、冯爱倩、何海美,追溯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催生市场

  2017年,一部讲述义乌改革发展历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登上大屏幕,陈萍、冯爱倩、何海美都是剧中主演的原型人物。

  “剧里的‘冯姐’应该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众多义乌人的缩影,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冯爱倩说。

  时至今日,义乌当地还流传着,正是30多年前她和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一次争吵,“吵”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而实际情况远比“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事件复杂得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5个子女的冯爱倩,为了养家糊口,开始提心吊胆地做起了小商品生意。

  浙江在线记者采访冯爱倩

  “在当时,做点小生意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的。所以我就想着弄个合法证件,光明正大地做生意。拿着这个证,我光明正大地走进百货公司进货了。面对百货公司的售货员的时候,我的腰杆都挺直了。”第一天,冯爱倩净赚了6块多,这让她欣喜不已。

  在当时,有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搞自由市场经营,要被有关部门“禁、阻、限、关”。

  回忆起那段被“打办”围追堵截的日子,冯爱倩至今还会掉眼泪。她想不明白:明明自己有许可证,辛辛苦苦赚点小钱,怎么还成了“投机倒把”了?

  冯爱倩决心讨个说法。于是有了“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事件。这个事件的结果是,冯爱倩得到了谢高华的允诺:“你先去摆好了,我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

  争吵事件以后,谢高华和县委班子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对义乌进行调查研究,还开了多次研讨会。

  从市场开放到“兴商建县”

  不久,义乌不少商户接到县委通知,列席全县的乡镇以上干部会议。在会上,谢高华明确提出:“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大家不要眼红,谁若眼红要整他们,决不允许。”

  谢高华说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何海美没鼓掌,她激动地哭起来。

  这位普通的经营户,在1980年,已经有了五万块存款。

  1978年,何海美在部队当兵的哥哥回来探亲,随身带了几张古装电影《红楼梦》的照片和明信片。当时,《红楼梦》正热映,她想到了卖照片赚钱。她看准电影院门口的位置,第一天开张,何海美就赚了6块钱。

  义乌廿三里集市出现后,许多早期的义乌商人从这里淘到了第一桶金。何海美在集市上卖电影剧照和明星照片,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成了“万元户”。

  “当时卖画片采取的是‘打游击’战术。‘打办’虽然不时要来管,但还是斗不过我们的‘游击战’,再加上政策已经有所松动,打击也没有以前那么严厉了,来设摊的人有增无减。”何海美回忆说。

  这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对个体经营户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不但不对经营活动加以干涉,反而主动地引导、扶持个体户逐步地走上正常轨道。

  1982年9月,义乌县委作出决定:稠城镇和廿三里镇两个小商品市场率先开放,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同年11月,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市场开放后,义乌的大街小巷挤满了摆摊的人,摊位一直摆到县委大院大门口,产品有上千种。

  1984年底,义乌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兴商建县”的战略,确定商业为义乌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义利双行”反哺社会

  《鸡毛飞上天》主角陈江河的原型之一、东银集团董事长陈萍是义乌的传奇人物,也是当时义乌最大的纽扣供应商。每年的春节和元宵前是纽扣生意最好的时节,陈萍便趁着这个时候开着拖拉机出去换鸡毛,买回来的纽扣再拿到廿三里去卖。

  和冯爱倩、何海美等第一代商户一样,白手起家的陈萍得益于义乌市场的开放。

  东银集团董事长陈萍

  “当其他地方还在讨论的时候,义乌已经做了,有先发优势。如今全世界没有一个商帮有义商经营的范围之广,经营的商品有180万种,遍布全球209个国家和地区。经商传统、勤耕好学、政策扶持是义商腾飞的三大主因。”陈萍说。

  回顾近40年义乌崛起的道路,陈萍、冯爱倩、何海美等老一辈义商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在成功之后,他们没有忘记反哺家乡,反哺社会。

  2000年以后,冯爱倩慢慢把生意转交到了儿子手中,一头扎进了市场管理的工作中。如今,已经退休的她被聘请为义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经常进行送文化下乡活动。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何海美每年出资数万元用于体育舞蹈健身事业,并被推选为义乌市体育舞蹈协会会长、浙江省体育舞蹈协会主席,推动了体育舞蹈健身事业的发展。如今在义乌,参与体育舞蹈健身的已达数万人。

  作为义商总会会长,陈萍每年都会安排一场高规格的专家授课,不仅服务好成员企业,更要做好”大服务”,共同服务于家乡招商引资引智、服务于义乌经济社会发展。而每年举办的义商大会,不只是义乌人的大会,更吸引着更多世界各地商人为义乌发展出谋划策。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义乌人,万众创新,点石成金,义利双行义乌人。”陈萍把“义乌精神”写进了歌曲《我们义乌人》里。在他看来,“义利双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义乌的商魂,也是义乌市场经久不衰的法则。

标签:义乌;反哺;小百货;中国改革开放编辑:徐慧芳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