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党建 树先锋 重“造血” 嘉兴红色力量撬动乡村振兴
浙江在线11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近日,嘉兴南湖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孵化园正式开工。这个由南湖区20个村共同投资的项目,投用后将给每个村带来每年20万元以上的经常性收入,实现县域内“抱团取暖”。该项目也标志着嘉兴所有县(市、区)都有了行政村县域内跨镇抱团项目。这是嘉兴市“强村计划”中的一项关键做法。
自2010年起,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嘉兴市开始实施重在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的“强村计划”,如今,该计划已进入第三轮。
抱团发展 “先锋”引领
在国家级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家特殊的国资企业——平湖市强村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有5幢标准厂房,是由平湖市54个村联建的。厂房所用的120亩土地指标,是由其中36个村通过复垦“小、散、乱”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解决的。
“这些厂房严格按照国际制造企业的标准来设计。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德国的两家外资企业确定租用入驻。今年起,这个项目将使每个参与的村集体收入年均增收超过24万元。”项目所在地——平湖市钟埭街道钟南村党委书记冯建卫介绍说。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嘉兴强调要“抱团取暖”,让多个村跨县域合作,以强带弱、弱弱结合、资源互补。特别是为了让地理位置偏远、村内资源匮乏的村庄拥有发展空间,嘉兴还推行“飞地造血”,将一块块分散在各村的低小散地块,与开发区的整片土地置换。平湖市强村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飞地”抱团发展项目。
“抱团取暖”和“飞地造血”拓展了发展的思路和空间,同时也需要合适的人选使之落到实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了使村集体经济能持续“造血”,嘉兴全市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思路宽、懂经营、善管理的“先锋书记”治村,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县镇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村干部双述双评和竞职、创业、辞职三项承诺,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推进。
桐乡市濮院镇的毛衫整烫中心项目是嘉兴市总投资额最大的抱团项目。有10多年经商背景的新联村党委书记朱永良,担任了项目的“领头羊”,从项目设计、招标、立项,到监督施工,他积极发挥自己懂经营、有拼劲等优势,几乎天天泡在项目上,同时,积极调动该项目涉及的周边5个村党员干部的力量,一直挺在一线。
为让“先锋书记”进一步交流、抱团,嘉兴市每季度举办一场“领雁论坛”。论坛上,“先锋书记”轮流交流分享发展经验,见贤思齐、同欲共进的态势已经形成。
腾笼换鸟 支部担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嘉兴提出了力争到2019年底实现两个“一百”——100%的村年经常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这一更高要求。这给基层出了道难题。
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的破题方式是各地采用的主要措施之一:淘汰落后产能。
近日,位于缪家村的嘉善县跨区域多村联建强村“两创”中心正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两创”中心由17个经济薄弱村和5个一般村共同投资建设,占地50亩,将引进以德国为主的欧美精密机械和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已有5个项目签约落户。但为了腾出这一片发展空间,去年,缪家村一共腾退了低端五金厂、印刷厂、纺织厂等17家低小散企业。
“这些企业虽说年租金算起来也有170万元左右,但是定位已经不符合村里的发展规划,我们下定决心坚决腾退。”村党支部书记丁法强说,该村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两退两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由村党组织盘点存量资产,掌握村级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现状,通过淘汰低小散企业获取发展空间。
但是,腾退过程中,阻力不小:有的企业合同还未到期,有的企业一时找不到厂房,有的企业觉得搬迁补偿费不够……怎么办?丁法强和其他村干部就一家家上门做工作,“去五六次算少的,其中一家企业我去了几十次才做通工作。”
“两创”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红色代办”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10月,嘉善县委组织部抽调4名党员干部,筹建嘉善县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服务全县的强村项目。“红色代办员”通过模拟审批的方式,将“两创”中心原本需要3个月的审批流程,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
“要说我们有什么‘秘诀’,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非常重要。”丁法强谦虚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等新要求,我们还需要在学通弄懂抓实十九大精神上下功夫,创造新成绩。”
创新发展 党员探路
创新发展思路,才能让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办公楼对面,有一片特殊的基地,占地107亩,搭建了71座大棚,每个大棚顶层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而大棚底层则用来生产食用菌。基地每年可利用太阳能发电550万千瓦时,食用菌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这种“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一举三得”:村集体通过出租土地和农业设施每年增收80万元;农业大户安心转产,减轻投资成本;光伏企业找到太阳能发电的新天地。同时,还吸纳大量闲置劳动力进菇棚打工,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这种模式,得益于长啸村有一支具有战斗力、创造力的党员队伍,他们一直在积极探索。
2014年,长啸村推进生猪减量工作。如何让生猪养殖户减量不减收,成为村两委工作的重点。此时,已经在村里种植秀珍菇一年的党员张建妹提出,可以把猪棚改成菇棚,并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自己的种植经验。村两委马上把这项工作列入到村实事项目中,由村党委书记许国初领办。
猪棚改成菇棚后,是不是还可以再做点什么?许国初、张建妹与食用菌专家、光伏电站设计施工方经过多次探讨论证,完善了光伏发电和食用菌大棚的互补性,终于建成“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这也成为国内首个并网发电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
此后,为打开销路、让村民坚持转型,村里的党员兵分多路,分别去江苏、上海、杭州逐步打开销售网络。“今年行情好,经销商都到村里来‘抢’菇,当年村里改行食用菌生产的生猪养殖户也向我们反映收入不减反增。”许国初说。
长啸村原来是一个经济薄弱村,成功实现“摘帽快跑”,重点就在于让党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起来、行动动起来。许国初说,去年,村里在食用菌基地上设立了党员先锋站,使先锋站成为生产一线党员学习交流、服务农户的重要据点。今年5月,食用菌种植户普遍遇到的“自然菇”难题,就是依靠先锋站的党员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帮忙解决的。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