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舆情解读 > 热点报道 正文

为什么你是夜猫子我是早起的鸟 或许因为你我的基因不同

发布时间:2017-10-03 10:28:2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张苗

  浙江在线10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苗)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5点半,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揭晓。这次获奖者是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三位美国专家。

  在颁奖词中,写着“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理方面的贡献。”

  用通俗的话说,他们三位深入钻研了我们的生物钟,并且阐释了它的内在原理。他们的发现阐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使其与地球的旋转保持同步。

  全球生物的睡眠密码

  都被特定基因控制

  “我和霍尔还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校友呢。”昨天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祁鸣教授欣喜地说道。

  祁鸣教授是浙江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病的专家,这次获得诺奖的遗传医学研究同样也是他的研究领域。

  “这三位美国专家获奖,在我们业内看来是预料之中,不过还是有一点点意外。”祁鸣说,“因为‘节律’方面的研究实在比较冷门,如今虽然他们三人对这方面研究有了重大贡献,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生物钟可能还不能说完全了解清楚了。”

  据悉,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生物钟及生理控制机制研究完全无人问津,而在近30年来,这个领域研究有了突飞猛进,并获得了诺贝尔奖的青睐,从学科角度来说,他们的成果为生物及遗传研究开拓出一片广阔新领域。

  “那么,该怎么简单通俗地理解这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呢?”记者问。

  从祁鸣教授通俗的解读中,可以这么去想像,比如有的人“一日之计在于晨”,犹如早起的鸟儿,清早起床就精神抖擞,而有的人则是夜猫子,他们只有到了夜里思路敏捷,而在白天却昏昏欲睡。

  不过总的规律是,不同生物各有自己的作息规律:人类晚上出现倦意、猫头鹰昼伏夜出、花朵白天开放晚间收拢……我们通常称这些昼夜节律叫“生物钟”。虽然这个名词大家耳熟能详,但关于其本质及运作模式一直如蒙娜丽莎微笑般让人捉摸不透。

  为了搞明白生物体内控制睡意、作息的密码,三位专家运用了“果蝇”这种小生物。

  “在我们遗传学研究当中,这是很常见的实验生物,另外还有小鼠、线虫以及青蛙。”祁鸣介绍道。

  三人的研究在1984年取得第一个突破:他们发现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简称“the per”)。这个发现向人们揭示出天然生物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在此基础之上,霍尔和罗斯巴殊有了第二个突破。他们发现果蝇脑内周期基因的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呈昼夜节律性变动──它们在早晨浓度较低,而夜晚浓度升高。

  周期基因的高浓度核糖核酸及蛋白让人产生睡意,因此人们晚上想睡觉。

  之后,三位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更多与生物钟有关的基因(9至12组),并研究出他们的产生、运作机制,了解这些基因的mRNA及蛋白是怎样控制昼夜节律的。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控制果蝇昼夜节律的机制,也适用于其他生物,包括人类。

  通过基因治疗失眠

  今后研究会加快

  看上去,人类已经窥探到了控制清醒与睡意的密码,它会给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生物钟涉及到我们复杂生理机制的多种方面,比如能让我们的生理能够预测并适应一天的不同阶段。我们的生物钟可以帮助调节睡眠、进食、激素释放、血压和体温。

  而让医学界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这项研究对于失眠患者的帮助,“我的研究其实更偏向于遗传的临床研究,我们碰到过极端的病例,就是病人明明很累,但是晚上就是睡不着,失眠特别严重,以至于全身器官衰竭,这些病人完全失去了控制睡眠的能力,就是生物钟紊乱造成的。”祁鸣告诉记者,而这项研究继续深入下去的话,就可以搞清楚这些病症究竟是哪些基因出了问题。

  不过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毛洪京看来,这项研究目前对于失眠人群的帮助并不大,“在临床上,至少70%到80%的失眠病人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少部分人是和生物学相关。”毛洪京说,对于那些非心理因素造成的失眠病人,目前的治疗方法是以药物为主,而要通过基因治疗失眠,至少在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有过尝试,能否有效果现在都是未知数。

  人类今后可以实现对基因的改变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吗?在祁鸣看来,乐观的估计也是在20年后的事情,“研究运用到临床的时间有快有慢,最快的例子是PCR的研究,也就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一种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研究到运用也过了11年的时间。‘节律’运用到临床,可能可以早一点见效。”

  “不过,有了诺奖的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会非常快。”祁鸣总结到。

  新闻延伸

  邵逸夫奖“躺赢”

  这次诺奖的三位科学家都是美国人,虽然有一位姓“杨”,但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而在国内学界,大家更为“邵逸夫奖”开心。

  在2013年,杰弗理·霍尔、迈克尔·罗斯巴殊及迈克尔·杨三人曾一度获得了第十届邵逸夫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提名及评审程序于每年九月开始,翌年夏季宣布得奖人名单并于同年秋季举行颁奖典礼。

  “现在有的说法是,邵逸夫奖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其实像这次先获‘邵逸夫奖’,再获‘诺贝尔奖’的情况至少出现三次,才能真正坐实‘风向标’的说法。”祁鸣说,“这次三人获得诺奖,一定让邵逸夫奖的声望进一步有了提高。”

  “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科学家,我很高兴有邵逸夫奖。”祁鸣说,“对这个奖的期待,有两个意义,首先是它包括了数学奖,弥补了诺奖的遗憾,另外,就是希望它打破诺奖在科学奖领域的最权威垄断。”

标签:睡眠;邵逸夫奖;生物钟;研究;昼夜节律;失眠;迈克尔;医学奖;Michael;基因编辑:吴高楚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