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

可下载“浙江舆情”APP

  • 安卓版
  • IOS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舆情网 > 专题频道 > 2017舆情高峰论坛 正文

【浙江第二届大数据舆情高峰论坛嘉宾系列访谈】浙江省委网信办特约网情员赵华奇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需把握互联网舆情特征

发布时间:2017-09-15 17:30:28 来源: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徐慧芳

A05U1701.JPG

浙江省委网信办特约网情员赵华奇(浙江在线记者 曹杨 张清直/摄)

  浙江在线9月15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慧芳)9月15日,浙江第二届大数据舆情高峰论坛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会议厅举行。作为“突发事件网络形象管理”圆桌对话的嘉宾,浙江省委网信办特约网情员、新浪微博@墩墩智囊、专业类舆情研究公号“墩墩舆情课”运营人赵华奇接受浙江在线记者的专访,从舆情态势、舆论困局、舆情处置等方面,畅谈网络形象管理的智胜之道。

  认清舆论态势 互联网助力政府形象构建

  今年年初,赵华奇撰写的《2016全网性舆情年终述职报告及2017舆情形势风险预测》获得广泛关注。经过半年的研究与分析,赵华奇得出了新结论,“网络舆情事件依然呈现多发、高发态势,涉及领域已转向与民众关系密切、情感带入感强的社会共性话题,比如涉警、涉医、涉环保等。可喜的是,政府舆情意识逐步提高,形象修复水平也在日益提升,懂得运用‘慎讲原因’、‘重讲过程’等一些应对技巧了。”

  赵华奇进一步指出,“作为舆论场最重要的平台媒介,微博用户数、参与量再次大幅度提升,微信继续展现其‘粘合’网民的凝聚力,映客、一直播等‘语音’、‘视觉’、‘场景’交错传播正成为今年舆论场的一大亮点。”赵华奇建议,地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快”、“准”、“狠”地发声,及时化解舆论偏激情绪,传递官方权威声音,助力政府形象建构。

  网络情绪影响形象塑造 舆论困局亟待破除

  在突发事件中,与传统媒体的“高势位”“自上而下”传播不同的是,互联网舆情传播更加侧重情感情绪,这极易造成“情绪蔓延”与“事实传播”冲突碰撞。对此,赵华奇概括出了互联网舆论困局的基本表现,“一是更加注重平民视角的话题刺激;二是容易受‘非此即彼’的两面逻辑误导引发对立;三是‘自我视角’‘利我定性’的群体现象日益显现;四是隐匿宣传、恶意营销裹挟民意的行为逐步增多,这给地方形象管理带来许多难题。”

  赵华奇具体地分析了上海交警事件中交警形象的互联网舆论困局,“该事件之所以连续引发网上争论,主要源于公众对涉事交警执法行为合法性与执法方式选择是否得当存在误解,在观点争论中产生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等排斥性思维暗示;随着后续‘美国警察执法对比’等拼接视频、字幕表情包的‘正反极端’节奏带动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负面偏离。”

  淡化“对错”概念 形象修复需凝聚社会力量

  很多政府部门在面对舆论漩涡时,第一反应是找出责任方,在赵华奇看来,问责追责都是线下问题引发负面舆情后的纠错,但把追责问责作为唯一舆情处置方式,很可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赵华奇认为,形象修复要把凝聚社会力量、解决舆情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上,彻底纠偏纠错,政府在查找责任方的同时,还需要与社会进行广泛互动,形成解决问题一致且有效的共识,进而采取措施。

  总结和分析2014年以来80多起全网舆情事件后,赵华奇还发现地方在处置突发舆情事件时,经常会不自觉地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强调一个概念,不断地告诉舆论“网民是错的,我才是对的”,这种过于强化“对错”概念,会无形中造成相关部门与网民的割裂,极易引发次生舆情。赵华奇以婆媳关系为例分析道,“很多事情并不能单纯用‘对错’去区分,这就好比‘婆媳关系’,一味强调对错只会加剧矛盾。”


标签:舆情高峰论坛;大数据编辑:沈韩宇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