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再创平阳样本
鳌江(南雁段)打造“人水和谐”河流生态长廊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通讯员 史卫勇)今年,根据浙江省提出创建“美丽河湖”要求,鳌江(南雁段)围绕“必须高颜值;必须多功能、多功效;必须生态优先;必须有内涵,彰显浙江文化传承;必须惠民便民”五个要求,积极开展建设,基本形成“一镇一韵一水乡”的美丽河湖新画卷。
乡村水之美
鳌江水系治理开发历史悠久。曾涌现西晋周凯、南宋朱元升、大清何子祥等众多治水名人。他们给鳌江流域留下了江堤、海塘、陡门、水闸等防洪、御潮、排涝、蓄淡和引水灌溉的水利设施。
此次参与“美丽河湖”创建的河道—鳌江(南雁段)位于鳌江流域中游,流经南雁荡山景区。南雁荡山有衡山之秀、泰山之雄、兔耳岭之势,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风景区。景区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而其中的水指的鳌江(南雁段)。
鳌江(南雁段)长13.6公里,途经堂基、三兴、双旺、迢岩、五十丈、前山、溪南、雁山、东门、笠湖、蒲岭、南雁、雁前等13个行政村,至蒲潭垟堰坝。它像一条玉带,穿行于锦峰绣岭中。两岸山色空濛,竹树相映,波光潋滟,形成一副天山共色、雅洁清新的山水画。
“择水而栖,择江而居。”鳌江(南雁段)两岸村庄密集,百姓生活、生产与水紧密相联。一代代人努力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抵御自然灾害,修建了溪南防洪堤、笠湖—蒲岭段防洪堤等防洪工程。如今,在河道边,有着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溪滩。更有干砌块石挡墙结构的堤防以及景观亲水式的复式结构的堤防。堤防顶高程均高于规划防洪标准洪水位,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行洪安全通畅。
护水:让每滴水的价值看得清
近年来,在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南雁镇党委政府开拓思路,治水不再仅仅是防洪水。该镇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狠抓南雁溪沿岸生态整治,以壮志断腕的决心和毅力,陆续关停养殖场45家,清除晒皮蓬37处,拆除涉河违建3200平方米,全面取缔非法采砂取石。流域内13个行政村严格落实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2014年开始,南雁镇开展“水岸同治”重点片区攻坚行动,源头污水阻断、河道清淤及岸线整治、沿溪村庄整治、亲水绿道建设、亮丽景观工程建设、休闲旅游项目等工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实施,整治笠湖大桥至南雁荡山大桥之间河道长度1.3公里、建成右岸堤防1285米、建成左岸堤防370米,新建蒲岭堰一座以及左右岸排涝涵管,推进吴山、东门、横溪和溪南等水边便民设施建设,大幅提升鳌江(南雁段)的防洪能力。
大禹治水,贵在治本。要防止问题反弹,唯有坚持长效治理。
南雁镇通过市场化方式将河道保洁工作委托给保洁公司,建立考核机制;由镇机关领导干部任县级河长,十天一巡;由机关干部和村干部任村里河长,7天一巡,以加强沿溪的工业和养殖业污染监控,熟练掌握河道信息与存在问题及对策;开展入河排污(水)口的管护工作。沿岸显要位置设立了河长牌,沿河村民秉承爱水护水的理念制定村民公约,群策群力将护水行动深入基层。
如果说身体力行是南雁镇党员干部在“五水共治”项目中稳扎稳打的举措,那么无人机低空巡河、河道沿线24个摄像头监控河道等高科技产品助力巡河的举措则是创新的代表。南雁镇利用无人机实时回传的清晰影像,可以进行现场分析比对,巡查河岸两侧是否存在违章搭建、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发现异样即可由河长到现场了解具体情况,及时排查。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自然水环境得到很好的修复。水质常长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符合水功能区水质要求。两岸的群众又可以在河里嬉戏游泳了。
兴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翻开古典诗词,水是文人墨客的灵动画笔,描绘出一幅幅自然、清淡、幽静、闲适的画面。
为了让这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融入群众生活,南雁镇还在河道整治与沿河的环境、绿化、道路互融上下功夫。在雁前村,一个集市民休闲娱乐、绿色景观为一体的吴山风情小镇变成了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在东门村,按照“早能漫步、晚能夜游”的要求,设计规划水岸亮丽的东门文化礼堂。在溪南村,朱子学堂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堂外的曾经的废旧场所变成了一座绿树环绕、石道蜿蜒的生态公园。
鳌江(南雁段)不但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而且拥有独特田园风光、山水景观。
有水更要用好水。各个村还抢抓机遇,借助绿水青山大做生态文章,共享生态红利。让南雁溪变成一条生态富民溪。笠湖村玫瑰小镇、雁前村吴山风情小镇、堂基村婚纱摄影基地,已经成为众多游客到南雁休闲旅游的首选体验之地。如今,南雁镇还利用
水,万物之本。一座城镇的魅力总是与灵动的河流相得益彰。在美丽河湖创建中,南雁镇以水为媒,保护好自然景致,彰显南雁特色。秀山丽水、诗意栖居,今日南雁正把河湖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富民的发展优势,撬动乡村振兴。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