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次降价消费者仍不买账 无印良品真卖不动了吗?
继拒绝国内工商检查刷屏网站之后,近日无印良品又因为“凉凉”的财报登上各大新闻:无印良品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画日前发布的二季报显示,无印良品中国市场可比销售下滑2.2%,而一季度同比增长1.8%,致使中国市场上半财年收入下滑0.2%。
此前,无印良品采取了多达9次的降价,为什么还是没能缓解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放缓趋势,真的卖不动了?
“买来买去都是基本款”
无印良品被批产品设计不顾中国需求
在杭州下城区工作的孙女士以前常逛无印良品,偶尔买件线衫、围巾,或是给儿子买件外套。可时间久了,孙女士有了审美疲劳,款式都差不多,推出的新品和老款也没有太大差别,渐渐就不光顾了,“对我来说,差不多款式的衣服一件就够了。虽说新品材质可能不一样,但对我吸引力不大。”
10月4日,无印良品通过官方微信号“无印良品MUJI”发布了牦牛绒系列新品,主要集中在圆领毛衣、圆领开衫、翻口袋衬衫等款式上。纵观这些新品,依旧没有逃出“基本款”的范围。
为此,记者采访了庆春银泰相关人士杨先生,他表示,这种做法一方面体现出无印良品的固执,另外一方面也显现出其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忽视,“你看无印良品同类品牌优衣库,进入中国之后,与爱马仕前任设计师lemaire合作,还跨界南梦宫博物馆、二次元等领域,这样能捕获各个年龄阶段的消费者。”
除了服饰类,无印良品化妆品类产品业绩下滑也很多。杨先生认为,这一方面可能是受消费升级的影响。用户对化妆品和自我需求的提高,导致无印良品这类“无功无过”型产品市场变小,“品牌要抓准并且引领消费者需求。其实消费者有时是不知道自己未来消费需求的,这时候就需要品牌去分析、琢磨,而不是固执地设计出产品,让消费者‘硬买’。”
同类产品崛起 无印良品优势弱化
消费者“去品牌化”观念加强
本报曾报道过无印良品价格越来越“亲民”,历经9次降价,最近一次降幅超1000元,来迎合中国市场。就目前形式来看,降价举措并没有为无印良品带来积极作用。
事实上,无印良品的定价一直不占优势。在日本,无印良品是大众品牌,而来了中国则变成了定位中高端的品牌。比如无印良品的一款拉杆箱,国内定价1528元,网上代购大概是1300元,而这款一模一样的拉杆箱在日本本土售价折合人民币仅约900元,比中国的定价便宜了40%。
虽然无印良品用关税、成本等去解释价格差异,但消费者时有质疑这样的差异定价是在收割中国消费者“智商税”。其实,无印良品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据其他媒体过往的报道,网易严选上线时就宣称产品来自于无印良品代工的工厂,但价格却只有无印良品的一半。此外,米家有品和京东京造等也利用电商的平台优势进一步争抢市场份额。
杭州栖悦商业创始合伙人王剑强表示,现在无印良品的同类产品越来越多,且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化——“去品牌化”概念逐渐开始流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产品,包含了诸如宣传推广、品牌Logo、色彩系统、符号或是口号等许多并不能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的因素,而物品原本的模样却被忽略了。有了这样的认识,人们会更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实用性。“不过经济是有周期性的,无印良品体量这么庞大,还有不错的品牌效益,挽回颓势也有可能。”
也许就如王剑强预测的那样,无印良品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就像无印良品总裁松琦晓在今年7月举行的财报会议上表示的那样,由于日本市场的人口老龄化,以及门店饱和,公司不得不进行海外扩张,所以无印良品会继续投资中国。松琦晓称,他仍能看到中国市场未来的需求。
除了降价,无印良品也在通过拓宽渠道布局来完成扩张——线下加速在三线城市开店,一线城市开设同名餐厅、酒店等来丰富体验,线上与京东、天猫等合作,并推出了购物应用程序MUJI passport。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