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足特效之后,我们的“西游电影”还缺什么?
原标题:堆足特效之后,我们的“西游电影”还缺什么?
“怎能忘了西游?”
这是出版于2000年的今何在小说《悟空传》中的最后一句。十七年后的今天,这部被粉丝们称为“影响一代人”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上映,和所有的西游题材电影一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而对今何在而言,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当年写下的这句话,却成了对今日电影市场的预言。
怎能忘了西游?当然不可能忘,因为“西游”已经成为了当下火爆的电影市场中,“爆中爆”的题材。《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两部曲,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6年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7年的《悟空传》……平均一年一部有余,而且几无例外地都是明星多、成本高、特效炫目的“重工业电影”。这使得“西游”题材的风头不仅盖过众多原创电影,甚至在同为“经典IP”的“四大名著”中都堪称一枝独秀。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不难理解:
其一,是“西游”题材的“国民度”足够高,尤其是拜《西游记》(1986版)和电影《大话西游》所赐,“西游”在如今的消费主力军80后、90后那里有着强烈的“童年情怀”加成。
其二,是“西游”题材本身的“魔幻”属性,尤其适合拍成“视觉奇观”的特效大片,而这正符合当下国内电影的市场风向标。
高投入、高产出的商业模式由此成为了“西游”电影运作的“标准套路”,而从“战果”来看也确实喜人:几部作品均在当年票房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票房10亿,《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12亿,《西游降魔篇》12亿,《西游伏妖篇》16亿,《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以9亿票房刷新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正在上映的《悟空传》首日票房近亿,势头也相当不错。如果评选近年来国产电影最吸金题材,“西游”恐怕难有敌手。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金光闪闪的票房成绩背后,“西游”题材电影的口碑却并非同样光鲜。
按照“猫眼电影”提供的观众打分,近年来几部“西游电影”中口碑最佳的《西游降魔篇》得到8.4分,优于68%的电影,只占据中上水平;而口碑最差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5.2分仅高于5%的电影。
豆瓣上的打分结果也基本相同,7.1分的《西游降魔篇》跑赢57%的奇幻片居中游水平,而4.1分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只占据同类片中的后3%。而正在上映的《悟空传》在猫眼、豆瓣上分获7.6分和5.5分,亦不乐观。
除了口碑佳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动画电影之外,真人西游题材电影总体上看,其口碑与“最吸金题材”并不相称。
问题何在?纵观几部电影的观众反馈,大概可以归结成一句话:特效强,剧情弱。
特效强,原因前面已经有所阐述,“西游”题材自带的“魔幻”属性决定了它注定是光影工业展现“视觉魔术”的舞台,而几部作品的视觉特效确实也可圈可点,像《西游降魔篇》的“如来神掌”、《西游伏妖篇》的“机械红孩儿”、《三打白骨精》中的终场大战,都为影迷们津津乐道。
这反映出中国电影近几年在“硬技术”方面的长足进步。但在“文戏”上,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槽点”:或是对故事节奏把握不当,或是人物情感和行为动机铺垫不足,或是台词设计令人尴尬,或是强行改变《西游记》原本的故事和人物设定而又无法自洽……《大闹天宫》中强行加入的孙悟空与“狐妖”之间的爱情戏,生硬、流俗却对剧情推动不大,是否必需?《西游伏妖篇》中师徒四人假装翻脸骗出反派,如此重大的反转剧情却几无铺垫,“编剧说反转就反转”是否过于简单粗暴?这些也都成为让影迷难以释然的“疙瘩”。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感情戏受到争议
另外,“忠于原著还是大胆改编”,也是“西游”题材乃至所有“IP改编”电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诚然,一种艺术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态,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失真”,所以完全意义上的“忠于原著”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但是过度改编,又会失去了依托于原著的意义——某些程度上讲,观众在熟悉西游故事的前提下依旧买票入场,看的就是电影创作者如何在“西游”的大框架下“带着镣铐跳舞”而讲出新故事,而过于“放飞自我”的剧情演绎则难免会让观众失望。
西游题材的电影究竟能不能改编、原创?答案当然是“可以”。至少从口碑上看,《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改编都得到了观众的首肯。说到底,《西游记》小说本身就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是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流传的民间故事互相碰撞、累积、叠加而最终形成的文本,既然来源不唯一,解读和演绎当然也不必唯一。
成书于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具备了《西游记》的雏形
然而,像《西游记》这种历经时光淘洗的经典作品,其文本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洽完满的整体。想在遵从其基本设定的前提下,在剧情、人物等方面“另起炉灶”,又要在完成度上不明显逊色于原著,其难度是不小的。过于轻视这这种难度,在改编上仓促而就,甚至只把剧情当作特效场面的铺垫和陪衬,或许是许多“西游”电影的原创情节受到诟病的原因所在——观众不拒绝改编,但不走心的改编?不行。
电影《悟空传》的口碑争议正是一个当下鲜活的例子:故事既没有忠于《西游记》的原著,也没有忠于小说《悟空传》的二次改编,而其讲述的原创情节,又与前两者水准相差颇多,导致本片虽然特效表演配乐都在水准线以上,却未能令广大观众满意。
实际上,经过近些年国内电影市场与电影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电影观众对于“大片特效”的崇拜已经大不如前,对电影的鉴赏也有了更高的标准。“西游”无疑是我们传统文化为影视行业留下的一大富矿,但如果始终沉溺于“特效大片”的票房预期,而对于其蕴含的故事性、思想性和文化价值少有用心,那么想要取悦日趋挑剔的观众,恐怕只会越来越困难。“西游”不是只有魔幻,“西游题材”也不应只等同于“特效大片”,挖掘、珍视、呵护这颗文化瑰宝的内在,才是令它长久生辉的正确之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
版权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舆情频道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8571-85311340